·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外媒看苍南  -> 正文外媒看苍南

从<泉州晚报>获线索 苍南乡亲来泉学说闽南话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4日 来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两位苍南乡亲向廖木能老师(右)学说闽南话

核心提示

9月9日,安溪县退休老教师廖木能家来了三位来自浙江苍南的特殊客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向校、增闽南语字典《彚音妙悟》的廖老师学习正宗的闽南话,其间两人还在安溪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昨日,他们一行离开安溪返回苍南。他们表示,此次泉州之行收获巨大,将终生难忘。

学好闽南话是夙愿

三位客人分别叫倪孔松、鲍克诚、王永文,倪孔松、鲍克诚是道长,王永文今年已60岁,刚从苍南一家信用社的会计岗位退休。据介绍,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隶属于温州市,人口有120万,其中有80万左右的人讲闽南话,且他们的祖先主要是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从泉州、莆田、同安等地迁过去的,迄今约有200年历史。

“我们这次来,有追根溯源的意思,还想学地地道道的闽南话。”倪孔松告诉记者,现在苍南的闽南话有点失传,出现危机。不少年轻人已经不会讲了,中老年人会讲但并不标准,特别是逢年过节或道观祭祀时一定要讲闽南话,但有些字音读不准,只好用普通话来代替,所以他们几个就荫发来祖籍地泉州寻找正宗闽南话的想法。

“没想到消息传来后,乡亲们都很支持。”倪孔松说,他年迈的父亲也很赞成,原先他和王永文并不相识,就是因为两人志向相同,所以才认识。今年上半年开始,他们就四处寻找来泉州学习闽南话的机会。

从《泉州晚报》获线索

一次偶然的机会,倪孔松在上网搜索时,找到了《泉州晚报》2007年6月25日刊发的一篇文章《不可多得的闽南文化遗产》,作者是廖木能老师。8月初,他从安溪一学校网站查到了廖老师的电话,如获至宝,急忙拨通了廖老师的电话,表达了向他学习闽南话的心愿。虽然素不相识,但倪孔松还是感受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廖木能老师的热情。

“当时他和我说,要向我买几本《彚音妙悟》,还要专程过来学习闽南话,我觉得这是好事,应该给予支持。”廖老师介绍说,当时他正在给安溪县部分教师上闽南语培训课,就让倪孔松等人推迟到9月份过来。就这样,9月9日,倪孔松一行三人登上了前往泉州的动车,于当日下午赶到安溪。因为有事,鲍克诚第二天就赶回苍南。几天来,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倪孔松、王永文二人都准时来到廖木能家里,廖老师把客厅当成临时教室,认认真真地教起来。倪、王二人也很认真,像小学生般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课。  

故土过节很不一般

踏上泉州的土地,一切是那么的陌生,一切又是那么的熟悉。这让远方来的客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闽南特有的建筑、各种习俗、街上熟悉的闽南话,让他们有一种仿佛置身于家乡苍南的感觉。

“像是在梦中梦过一样,十分的亲切。”王永文告诉记者,很小的时候,他爷爷就告诉他,他们是从泉州迁到苍南的,有机会要回故土去走一走,看一看。一直以来,他都很向往泉州这片热土,此次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中秋之夜,两人漫步在安溪桥头赏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们站在祖先们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思念远方的亲人,真是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廖老师一家热情邀请两人到家里吃饭、品月饼,让他们由衷地感觉到泉州乡亲的一片深情厚谊,冲淡了对家乡的思念。

临走感叹不虚此行

一晃4天过去了,按照事先安排的行程,他们该返回苍南了。相见时难别亦难。昨日中午,在廖老师家吃完午饭后,倪、王两人收拾好行李,与廖老师握手告别。“廖老师,有机会我们还会来的,还要找个机会请您到苍南给其他乡亲授课”。

“以前我们连平仄也分不清楚,现在我们初步掌握了标准的闽南话,回去后不但要传给其他的乡亲,还要传给我儿子和孙子。”王永文说。两人还将廖老师授课的内容进行录像,表示回去后要刻录成光盘,发放给其他乡亲,提高大家的闽南语水平。他们搭乘本报的采访车从安溪到泉州火车站。一路上,说到此次的泉州之行,两人心绪难平,越说越兴奋,认为收获很大,不虚此行。

(记者罗剑生 文/图)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