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你的学生吧
吴笔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对教师来说,在教育学生中应善于运用宽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当然我们对学生过失的宽容,决不是姑息、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犯错误的学生理解、尊重,给予充分的反思时间,给以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在宽容中得到自省、自纠,在包涵中得到自律、自悟,最终改正错误。
有时候,要揭开学生的谎言,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需一个电话,或叫几位学生核实一下,就可以真相大白。较真的班主任,一般受不得学生的欺骗行为,狠狠地在教室里大批一顿,维护自己受骗后的羞辱,却忽略了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脆弱的心灵在众目睽睽之下备受煎熬。当我们斥责学生的错误,给其刻骨铭心的教训时,也造成了师生之间心灵的对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前提就是先让学生“亲其师”,如果学生“疏其师”,那“信其道”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学生李某某,天资聪颖,成绩优秀,但家庭离异,个性孤僻,自尊心很强。一次上课开小差后,被老师当众批评,言语中涉及到了她的家庭隐私。于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立形成了,虽然经过班主任的耐心疏导,但收效甚微,本门功课再也提不起她的兴趣,成绩直线下滑。这种言语的伤害,其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布鲁诺)报载屡有学生就因老师的一句粗暴话语,导致各种不良的后果。轻则自暴自弃,重者以死相抗争。“说话也没那么容易”,这是多数教师的感慨!当我们满腹牢骚:“为何我们播下了龙种,收获得却是跳蚤;栽下钻天杨,却长成了歪脖子树?”时,不得不掩卷深思,该如何正视学生可能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
家长的宠溺,造成了多少颗易碎的玻璃心?这是教育者需要警惕的问题。教育当中,要谨慎下药过猛。最好的方法是先进行调理,然后慢慢治疗,才能从根源上杜绝事倍功半的做法。
宽宥学生的过错,这就需要教师的雅量。一次善意地提醒一下,一个心照不宣眼神,一次“制造偶然相遇的邂逅”(魏书生语),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学生的善意欺骗,我们不妨一笑了之,点到为止,装一回糊涂,来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之类的劝勉话语,让学生顺利下台,也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面对个性迥异的学生,针尖对麦芒的结果是两败皆伤。以退为进的策略,既可以海阔天空,也可以攻陷学生单纯的心灵,达到兵不血刃的目的,学生将会在感激涕零之余,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