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杨府侯王信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言摘录
叶晔/整理 李士明/摄
信俗文化,源远流长。
杨府爷信仰习俗始于宋代,民间传说非常丰富,是浙江沿海一带最有影响力的海洋保护神之一,信众遍布浙闽粤、以及东南亚地区,信众众多,据统计,浙南有杨府庙1500多座,其中我县的杨府殿的活动最为频繁,也最具有特色,杨府爷是温州人的主要信仰神祇,与温州自然环境、历史事件、社会演进、族群迁徙、民众智慧等有密切的关系,温州的许多地方至今还以“杨府”命名,比如温州市区的杨府山、杨府路、杨府桥等。这些都充分说明杨府侯王信俗在温州早已深入人心,其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特色鲜明,而苍南的杨府侯王信俗文化在温州传统地力文化的表现尤为突出,对研究利用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日前,温州杨府侯王信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苍召开,来自北京、福建、安徽、湖北等地的专家、教授和学者一百余人在会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加强了合作和交流,推进了温州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现摘录部分发言如下——
一个非常独特的民间信仰神灵
陈华文(浙江师范大学文化与创意传播学院院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
我们研究的神是地方神,牵涉到的民间信仰,到今天没有一个非常权威概念。杨府君或者杨府神首先是民间信仰,但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民间信仰的神灵,它被纳入道教系统当中,它也是道教神。它通过民间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传承,依然保持了很多民间文化,包括地方文化的特色。所以,有一些地方的杨府君信仰仅仅是一个神灵,都由民间来管理,跟纯粹的宗教信仰还有一种区别。
杨府神的信仰研究,或者杨府君、杨府侯王、杨甫大神的研究,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今天我们之所以供奉他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的,既有政府开明宽泛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更多的是文化的原因,还有中国人一直信奉的信仰原则的原因,所以召开这次学术会议特别有意义。
更加宽容地对待民间信仰
林国平(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什么是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原始宗教,一般来说,它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
关于民间信仰的定义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短时间很难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我个人认为民间信仰应该成为与民俗文明紧密相结合的,在民间流传的非制度化、非组织化的一种宗教现象。
如何来看待中国民间信仰的问题?民间信仰具有较强的传承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民间信仰以其简易、通俗的特色吸引着众多的信众,对民间社会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发挥了其他宗教信仰无法取代的社会历史责任。近代以来,中国固有的宗教信仰生态文化系统被破坏,导致了某些宗教畸形发展,从而产生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我个人认为民间信仰本质上是一个宗教,所以如果从大宗教方面来看,应该要把民间信仰纳入到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的框里面。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从中华民族的复兴、宗教生态的形成、法制化的历史进程等多角度去重新审视中国民间信仰,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评估一下民间信仰的价值和社会作用,我认为应该更加宽容地对待民间信仰。当然民间信仰也有很多糟粕,我们要很宽容对待它。这是有利于抵制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
“杨府爷”文化不仅仅是苍南文化
叶明生(福建省艺术研究员、福建省非遗评审专家)
在我接触的一些资料中间,杨公是长江流域水神代表,我这20多年来在长江流域做汨罗文化的考察研究,也接触到一些零零星星杨公文化的资料,大部分的地方都叫杨泗,因为它是水神,所以很多地方加了三点水,叫杨泗。杨泗产生的年代在各地不一样,有的是说唐代人,有的是说宋代人,我今天跟大家讲的不是苍南的杨公,是苍南以外的杨公,特别是长江流域的杨公。
杨公神有两个类型,一是童子神,是年轻英俊的童子,手上拿着板斧。还有一类是老年神。各地的杨公的生日也不一样,有的是3月18日,有的是5月,但是长江流域最有代表性的杨公的生日是六月初六,是中国很重要的水神大禹的生日,很多地方叫平水大王。各地的杨公传说也跟苍南一样产生在地化,把一个水神,把一个共同信仰的神都变成本地神,都是在造神,有的是文人造神,也有的是宗族造神。
杨府爷文化不仅仅是苍南的文化,是中华文化,长江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视野,我们的研究领域,必须拓展到杨府爷以外的水神信仰,把我们的地域文化小传统如何跟大传统,跟国家文化和整个大范围的文化相结合,我们的文化的认知会更深透一些,这种文化也就具有活力,未来才能够发展。
杨府爷是一个综合体
林亦修(温州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民间信仰在温州有多重要?它的研究,跟永嘉学派的研究一样重要。永嘉学派是一种理想,而民间信仰是一种信俗,是温州大众积累吸收的生存智慧,从这样一个角度去认识民间信仰的地位,我觉得民间信仰不会抬高。从这样的角度来认识,等于温州文化有雅俗两方面。一是高的永嘉学派,一个低的是民间信仰。我们经常说温州模式是由永嘉学派精神留下来的,我们可以反过来说,温州模式是由民间信仰的习惯推出去的,我们就可以把民间信仰的价值体现出来。
温州需要一种标志性的文化,很有历史底蕴的东西,成为大家可以共同追捧的,成为我们内心当中沉淀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把谁拿出来?可以把杨府侯王拿出来。因为民间信仰是民间文化的核心,杨府信仰是温州民间信仰的核心,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看,我们陈十四信仰也很盛,但是它是从福建搬过来的,我们现在要强调杨府爷是我们的,但是专家也认为杨府爷不完全是我们的。这样我们首先把杨府爷这个文化作为温州的一个标志性文化,成为大家崇拜的一种核心东西来提炼,这样文化的地位就可以展现出来。
在温州现代化发展程度中,传统文化流失很多,在这个问题当中,我们研究杨府爷有什么用?杨府信俗文化是温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杨府爷当做一个神来看,杨府爷是一个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把历史性的,把温州的地理环境、社会关系、历史事件、生活积累全部融合进去。
苍南历史悠久文化独特
戴嘉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苍南虽然建县才30周年,但历史比较悠久,人文灿烂。古有南宋状元徐俨夫,(雨齐)齐山先生林景熙,今有文坛苏渊雷逸墨仙骨,书苑林剑丹奇笔壮览。蒲壮所城、钱库石棚墓群、矾山矾矿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交相辉映。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夹缬、单档布袋木偶戏、点色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夺目,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11项,市级40项。
千百年来,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和闽台文化随着人口的大迁移,与本土的农耕文化、海洋文化、道教文化等互相融汇,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苍南文化,其中道教文化占很大分量。今年,苍南县道教文化被推荐申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实验区已经在批。接下来,我们还要申报“中国道教文化之乡”,杨府侯王信俗是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温州的自然环境、社会演变、族群迁徙和民风民俗有着密切联系。
苍南民间的杨府爷和杨老爷,是我国东南沿海最著名的民间信仰之一,庙宇众多,信众遍布浙闽、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其中,苍南鲸头杨府庙别具一格,特别是春季期间的“太平龙”祈福活动,延续了独特的龙文化,地域特色鲜明。
我相信,在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这次研讨会一定能够取得更多新的成果,能够进一步丰富杨府侯王信俗文化的内涵,提升它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深入挖掘“杨府爷”民间信俗宝库
李晖华(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杨府爷”是浙江沿海一带最有影响的海洋保护神之一,其中苍南县鲸头杨府殿活动最为频繁,也最具特色。杨府侯王信俗体现了温州社会不究法理、善于假借、事功为上的普遍心态,而苍南的杨府侯王信俗文化在温州地域的传统文化中表现尤为突出,对研究温州历史民俗文化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今后,我们继续深入挖掘杨府侯王这座民间信俗宝库,丰富温州杨府侯王信俗文化的内涵,形成严谨、厚重的学术态度,把这项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具有文化含量,不断开创学术研究的新局面,为推动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民间信仰是一门学科
邱国珍(温州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民间信仰是一种民俗现象,也是一门学科,在座的各位,包括很多年轻的学生,如果我们以后继续关注、继续努力、继续打开视野、继续关注方法,我们总有一天会把这门学科做大做强,把民间信仰的研究变成一门受到社会重视和关注的科学。
研究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与民族振兴、与文化生态息息相关,不是小事,更不是封建迷信。关注民间信仰,就是关注我们的民族,关注我们的国家,关注我们的国家安全,关注我们的文化安全。同时,也为我们在座的人文科学工作者,为我们的民俗学学科提供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
苍南杨府爷庙划太平龙活动中的参龙歌
杨思好(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研究馆员)
参龙起源于何时,现在已无法确证。
苍南民间舞(划)龙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迎白龙,另一种就是太平龙,是杨府爷庙庙社迎春活动的重要表演项目,这种龙,头尾均以纸扎成十分华丽雄伟的船形独立体,头尾之间以一块块木板连接,板上置灯笼或其他彩灯,可以由数十人和上百人一起舞动,当地人称这种龙为大龙,称舞龙为划大龙,其实是一种具有海洋特色的板凳龙,不同的龙,参龙所唱的内容虽然大同小异,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我再说一说,划太平龙中的参龙歌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参龙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和内容,一是仪式歌,二是“参红”歌,三是“唱古人”歌,其基本特征是具有丰富性和广泛性,同时也具有赞颂性、祝福性和娱乐性,语言通俗凝练,亦俗亦雅。参龙歌虽然只在祭坛上咏唱,但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态,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首先,它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功能,其次,它具有教育和传播知识的功能,此外,还有娱乐休闲功能,参龙歌中内容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还有谜歌、人情世故以及悦耳动听的曲调,都能传达给人们以种种审美的愉悦,对于人民的情感同样起到某种滋养、净化作用。
文化磨合形成“杨府爷”信仰
刘红玉(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10级研究生)
在当代温州民间有很多种说法,关于杨府爷,它的身份有多种,有的是公鸡精和白羊精,这是民间传说中的说法,还有认为它是杨精义,还有人认为杨府爷是杨六郎和杨延昭,这些说法都没有可考性。
我主要是从宋代温州移民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杨府爷的身份没有占主导地位的说法。因为在宋代的时候出现了两股移民,一是来自北方因避难为主的多元移民,还有来自南方的福建移民,宋史记载是公元1166年,那年发生了海溢,温州这边死了上万人,基本没有人口了,政府下令福建移民到温州这个地方,所以南北方移民都到温州这个地方。北方主要是平原,平原人的性格都是豪迈、大气,比较简单,而至于南方山地人们的性格比较敏感、多疑、复杂。
还有一点,北方是正统文化,到温州这边主要是避乱,还期望有一天能够回去,是暂时性的。像南方的福建与温州都属于东夷,他们在心理上地位都是平等的,他们到这边来属于长期性的。在这种文化不一样的地方,在温州这边结合会发生磨合、冲突、碰撞,在不断的磨合中就形成了杨府爷这种多重身份,形成了信仰。
杨府爷应是海神或潮神
林子周(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副研究员)
我归纳了一下这几年自己的研究和调查,就可以发现杨府爷是个什么样的神灵了,一,据瑞安碧山寺残碑和县志记载,他应是海神;二,瑞安碧山寺和鲸头杨府殿中的木质神船,说明神船正是海神的主要工具;三,苍南桥墩等地,都把农历五月十八“天文大潮”作为杨府爷庙会活动时间,以求风调雨顺,与“大海”、“ 大潮”紧密相关。四,鲸头的祭祀活动又是以船为主的“太平龙”。这样说来,杨府爷应该是海神,或者是潮神,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