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分数更精彩
吴合众
记得几年前看到的一个资料,说的是Zinch网站,它的创始人是美国的一名高中毕业生。由于这个学生在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考试中的分数未尽如人意,因此,他想到了通过SAT以外的方式向常青藤大学联盟展示自己其他方面的天赋。他创建了一个在线的“个人档案”,上面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爱好、创造发明、兼职、奖学金等,并将该“档案”寄给了相应学校的招生人员。此举帮助其最终获得了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的机会。从此,他开始倡导“我比分数更精彩”理念,为更多求学者提供展示的机会。迄今为止,该社交网站已被美国各大学校的招生办公室广为认可和采纳,他们通过这个网站找到了众多的优秀学生,当然,也包括其他国家的入学申请者。
人比分数更精彩,这是给我的最大印象。也许,在这样的事例中,我们看到了社会、学校乃至受教育者对教育本质最好的把握。
对于教育,一般而言,大家都比较赞同的观点就是:教育是一种生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但是,置身教育,社会、家庭、教师,都或多或少被分解成无数具体细节的教育目的环绕,面对具体而纷扰的人和事,无数纷纭而来的教育现象,很容易让人当局者迷,迷失了本质和表象的区别。不能抵达本质,则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免不了就有对教育本质的偏离。
对分数的重视就是一例。剖析那些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倍感揪心的考试分数,你会发现,实际上它的本质就是当前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者通过这种手段,力图从某一个方面评价被教育者的发展状态。即使把意义提高几十遍,它也只能是,仅仅是评价人的发展中的某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它跟被教育者个体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本质相比较,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那么,在教与学中,简单地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或者简单以分数来互相比较,显然都并不合适。即使就所评价的某一方面而言,考试成绩还是有许多的偶然性,包括考生的身心状态,临场发挥,答题速度甚至出题者的思维等等,都会有不同,这个时候再着眼于具体成绩,不免有差之千里之谬了。
因此,用这份竞争心,去比较那些隐藏于分数背后,却显现于生活学习之中的,关乎一个人最终发展的人格、习惯、兴趣、爱好,也许才是值得去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