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 坚守 展望——《今日苍南》采编寄语

在苍南大发展大建设的热潮中,《今日苍南》迎来了创刊千期的喜庆日子。在此,特撷取全体采编人员的“心语”,与广大读者共勉。
七年来,《今日苍南》一路走来一路思,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负了神圣的使命和崇高的职责,始终坚持着“服务社会民生”的理念,对报纸内容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我。但是,我们绝不会满足于现状,我们心中永远都是那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感谢所有读者的一路陪伴,正是因为你们,《今日苍南》才能稳步成长,逐渐壮大起来。展望未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您能和我们一起,迎接《今日苍南》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刘祥平
一路走来,我们收获更多的是快乐。每一次见证历史重要时刻,我们都体味到了“记录者”的神圣使命感;每一次顶着压力揭露黑暗面,我们都感到了“铁肩担道义”的无上光荣;每一次为困难者提供帮助,我们都享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每一次写下美丽动人的“人间真情”,我们的内心也被深深地感动着……
就是这些快乐,让我无怨无悔地奉献青春;也就是这些快乐,让我坚守新闻岗位18年。所以,前进的道路不论多苦多累,我们都不会放弃,因为我们知道,有快乐与我们同行。
——朱建德
一份地方小报,不在乎其“可有”,但不“可无”。“1000期”是人为的数字,是节点,更是新起点。感言太多。林斤澜说“无话则长,有话则短”。我说,在“今日苍南”这个采编岗位上,我们一同见证着当地的社会发展。那些人和事,通过点滴文字真实记录,不经意间就成了本土的历史——这是我所热爱的工作。
说“热爱”有作秀之嫌,换成更实在的说法叫“拿一份薄薪,没忘了责任”。
——陈革新
7年,2500多个日子的真心相伴,亲眼目睹见证《今日苍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而今,机遇与挑战并存,真心希望能以1000期为发展新节点,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未来,我们一起憧憬、希望……
——方舟
报已千期,心有千结。作为编辑,想起万余读者每期如约读着这份报纸,惶恐和不安便随之而来。每次编稿都有如履薄冰之感,均字斟句酌,反复掂量,深怕“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
——肖雁
走过讲台,进入军营,离开乡镇机关,1995年一不小心拐进苍南报社。转眼与新闻结缘已有16个年头。“16”这个数字不大,但5800多个日子够长。因为一句诺言,因为一份责任,因为一种眷恋,漫漫长路中,哪怕坎坷艰险,不管疲惫创伤,无论风霜雪剑,作为记者别无选择,无怨无悔,勇然前行。其中滋味,独自品尝。为爱付出,一切都心甘情愿。为了《今日苍南》的明天,我还将继续——痛并快乐着!
——方耀星
从《今日苍南》记者到苍南新闻网编辑,在不同的岗位上陪伴《今日苍南》走过了千期。从纸笔和镜头到键盘和网络,把苍南新闻推向全县、全国,乃至全球,让苍南人和关注苍南的人,以及不知道苍南的人,了解苍南今天的变化,感受苍南当前的发展。期待下一个千期,期待更多的我们一起坚守。
——李甫仓
《今日苍南》出版1000期(加上之前的新闻采编工作),想起20多年前一位高中同学的毕业留言——用你的笔歌颂真、善、美,揭露假、恶、丑!老同学有先见之明,今后,将尽力干好本职工作,争取发出更多积极向上的声音,无愧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本色。
——郑法群
从《苍南时报》到《苍南报》1645期,《今日苍南》1000期,我们感受着波澜与前进,我们见证着变化与腾飞。这个时候,作为总是站在新闻背后的编辑,也会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陈绍晓
千期报纸,千次期盼。很荣幸,捧在您手上的一期期《今日苍南》,也有我的一次次思索和努力;很开心,《今日苍南》又一次站在新起点上,希望她还有两千期,三千期……走得更好更远!
——林娟辉
时间转瞬即逝,16年的记者生涯有艰辛、有苦涩、有喜悦、有收获,让人无怨无悔。作为一名一线的记者,我始终用心聆听广大读者的心声,用爱帮助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记者的神圣使命。
——冯瑞元
选择了摄影记者,就选择了承担社会发展观察者、记录者和守望者的历史责任。我以简洁明快的摄影语言报道发生的新闻事件,镜头不断聚焦时代,在快乐中体味新闻事件的价值,在辛苦中分享画面中的人物的喜怒哀乐。
——李士明
世界正以秒计的速度不断翻新,那就是新闻。新闻记者要以章鱼般敏锐的触角进行捕捉,并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进行还原,起到鼓舞、认知、警示等作用。我希望,一以贯之,如愿以偿。
——叶晔
“是不是跟你们说了,也一样会石沉大海啊?!”记得一个星期前,龙港童处村的一对姓沈的中年夫妇来到采访部,在向记者反映当地政府拒不执行法院判决一事后,冷冷地丢下这么一句话。在此,仅凭一面之辞,暂且不对事情真相妄加评论,然而沈先生末了的这么一句话,却对记者触动颇深——这分明是对我们报纸真实性和权威性的挑衅。不禁扪心自问,难道做一名敢为老百姓说话的记者有这么难吗?
——简宁静
做记者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在完成一个个报道任务,看到每个采访到的新闻事件、人物故事从笔尖流淌而出,变成铅字奉献给读者之后,收获的又是身为这个职业所特有的快乐和骄傲。
——董少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