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望所归 势在必行——一论我县乡镇区划调整
□ 本报评论员
我县酝酿已久的乡镇区划大调整,已尘埃落定,变成现实。这是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精神要求,作出的一项事关苍南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县“十二五”的开局起步,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乡镇作为基层政府,直接面对群众,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科学合理的乡镇区划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我县现行的行政区划存在乡镇数量过多、规模偏小、建设布局无序、实力悬殊、功能弱化等诸多问题,已远远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必须大力度予以调整,以全力推进全县城乡科学发展、长远发展,让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并不是哪一届班子或哪一任领导主观、随意的行为,而是一个地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众望所归,势在必行。
调整乡镇区划是加快转型发展的必然之举。1981年建县以来,我县几经行政区划调整,每次调整,都使基层行政架构进一步合理,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管理效能进一步增强,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次调整从表面上看,只是一次行政体制机制的调整,但实质上是要加快改变各乡各镇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配置分散的局面,努力提高要素配置的集约水平,进一步优化县域空间发展框架,通过合理确定各个空间开发格局与开发时序,拆除经济藩篱,从点状拉动进入到全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阶段,形成县域范围内的一体化规模经济积聚效应,从而推动苍南加快转型发展。
调整乡镇区划是加快苍南城镇化进程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县部分片区的多个乡镇已融合在一起,但因为体制因素,城镇的空间不断受到限制,影响了城镇化进程。这次调整原来20个镇16个乡的布局,形成10个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城镇发展平台以及2个民族乡,不仅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也有利于促进工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从而实现乡镇重新“洗牌”、脱胎换骨,整合资源、融合发展的目标。
调整乡镇区划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县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非常突出,各乡镇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导致了人民群众享受我县改革发展成果上的差距,无论是在城镇建设上、享受公共服务水平上,农村和城镇的差距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为此,我们必须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率先在体制上打破城乡分割,加快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等建设和管理,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行政区划调整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是一项难度大、敏感、复杂的工作,我们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区划调整的各项工作,确保区划调整顺利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