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生活慢下来
杨守铬
这次走远了。甩一甩头,脑子里浮出这句话。顺手拿起摆在办公桌上的书籍翻阅,在身体和电脑之间竖起一道柏林墙。阅读中,感受着一缕熟悉的气息透过。脑子里一些纷繁复杂的念头被过滤了。
几年来,因为工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闲暇之余,也上网浏览了各类文本;却总是找不到阅读的快感。仔细思量,竟然是因为在内心深处,始终认为:阅读就是手捧书卷,一页一页慢慢地翻看。倒是查阅中,偶尔亮起的和工作无关的文字,在忙碌中带来了一些闲适。
在一个月前网购了一些书,还有几本躺在抽屉里等着我拆掉它们的塑料封装。于是每次打开抽屉,就像打开装满过去时光的潘多拉盒子,迅速地进入缅怀时段。刚参加工作时,按古礼,正好是及冠之年,感觉有大把的时间供自己挥霍、享受。在乡下,一个人住在学校里,清晨醒来,看着走过辽阔田野的晨光透过老旧的窗棂,落进屋里。感觉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不急着起床,拿起枕边的书籍,瞬间就进入状态。在一页一页地翻书过程中,依然可以看到阳光洒落在屋顶的瓦片上;可以听到清脆的鸟鸣;可以看到麻雀在泥土地操场上跳跃,不时啄一下地面;可以看到学生陆续地进了校门,进了班级。如果是雨天,在淅淅沥沥的声音中醒来,雨丝也是光亮的。那个时候,每天清晨一个多小时的阅读是那样的通透。傍晚,操场上学生散尽。一个人从田野和溪边的堤埂上散步回来,把喜欢的书摆在桌上后,简陋的房间随着灯光的亮起瞬间充满了光华。夜晚的阅读是静谧的,书本像夜空一样广袤与深邃,拿着书本的人被分解成了无数的灰尘,被过滤,被沉淀。我固执的认为,那个时候的阅读于我,是铸刀的过程。通过阅读,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惑,在反复地捶打自身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思感通透,眼光明晰,斩破了迷障,看到了真相。在这个天地之间,通过对一颗尘埃的敬畏,寻找自己的位置。直到现在想来,那段时光依然是静止的,似乎从来不曾流动。
从另一个角度讲,阅读,是磨难的开始。少年时代,站在书店的书架前看书是最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往往一站就是一个小时,甚至半天;等到要走的时候,才发觉脚都麻痹了。那时候,最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囡,书不买就不要翻看。到了后来,要看完一本书往往要承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迫。那时看了哪些书是一本都记不起来了,站在那里看书的姿势却牢牢地刻画在脑子里。结果导致了这样一个后遗症:现在的书店虽然已经发展到了欢迎你去看书的境界了,但是我只要一站在书店的书架前翻开书本还是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所以,在城市的书店里混迹的时候,从一排的书架前走过,我手里就会多十几本书。在书店里摆设的书桌前坐下没多久,就会又站起来把书放回去。因为我不愿意在书架前站着,哪怕就只是看一段关于书本内容的简介。工作后的一年暑假,提着一箱子的书寄住在深山的破旧寺院里。清晨起来在墙角刷牙时,看见从我房间墙根的一个墙洞里游出了一条丈许长的大蛇,顿时出了一身的冷汗。很可能,这条蛇在我的床下盘睡了一宿。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要倚靠在床上看书,心里总是惴惴不安。但是,这一切和在阅读过程中固有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崩塌和重构所带来的痛苦相比,又是多么微不足道。
在纷纷扰扰的现代生活中,再来审视阅读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发现所有经历过的这一些都已经成了阅读本身,再也无法从人生的历程中抹去。它们就像是礁石,屹立在时光的潮汐中,强制性的调节着你变幻的、快节奏的生活。不停地说:慢下来,慢下来。是啊,生活也是一本大部头的书,需要你去慢慢地欣赏。让阅读,成为一种慢节奏的生活;这就是我们要努力去做的事情。在阅读中,让时光慢下来,享受生命的悠闲和自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