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提供空间
□ 本报评论员
土地问题事关生存,事关可持续发展。日前,我县召开“转而未供”土地并联审批现场会,仅用40分钟就解决了一批多年未解决的问题,这充分显示了县委、县政府清理“转而未供”土地的坚定决心,体现了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我们由衷地感到振奋,为之欢欣鼓舞。
“转而未供”土地是指已完成“农转用”但尚未供应的土地。由于前置审批、政策处理、规划调整等原因,当前我县“转而未供”土地仍有九千多亩,闲置土地两千多亩,2007年~2009年的供地率仅为33.85%,导致现在有很多事关苍南发展和民生的项目,往往在土地这堵“墙”上一头撞死,加快清理“转而未供”土地成了苍南发展的形势所需,已经刻不容缓。
开展“转而未供”土地清理,就要深入排摸,全力加快供地速度。要加强再排查、再核实,在摸清底子、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盘活一批、优化一批、处置一批,进一步明确消化利用“转而未供”土地的规模、地块和时序,对每亩土地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有底。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和权限,切实加大协调、沟通力度,主动与项目单位、有关乡镇以及5个建设平台加强帮助指导,力争快审批、早开工、早见效。
开展“转而未供”土地清理,就要加强研究,加快集中并联审批机制建设。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联席会议要针对“转而未供”土地审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做好研究,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勇于突破创新,抓好并联审批工作,把这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明确议事范围,逐步建立长效机制。有关部门要主动服务,敢于“担当”,搞好并联审批工作与行政审批中心的有效对接,简化手续,科学界定部门责任,理顺各项审批程序,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要继续扩大服务范围,把高效率的审批服务工作推进到投资任务重的重点乡镇建设平台上,集中时间精力研究解决问题,加快前置审批建设,确保并联审批会能真正解决问题,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开展“转而未供”土地清理,就要完善批前批后监管机制。要进一步把好项目用地“准入关”,切实加强对招商项目真实性的审查,真正做到源头预防;要进一步把好项目落地“跟踪关”,落实专人全程监管,确保用地单位按事先约定条件开发利用土地;要进一步把好项目竣工“验收关”,对达不到合同约定要求的,不得进行土地变更登记。同时要细化土地和违约处置办法,加大违约责任追究力度,减少土地低效利用和隐性消费。
清理“转而未供”土地,意义重大而深远,任务紧迫而繁重。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抓投资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把握,全力以赴加以破解,打赢这场“清理战”,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为我县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提供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