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幼儿生命意识的萌芽
魏春玉
清明,在扫完墓回家的路上,贝贝一脸彷徨的问:“妈妈,人死了是不是就要躺在那里?”
妈妈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问答,实话实说怕孩子会一时接受不了,受惊吓;如果要隐瞒,怎么说才能解释清楚呢?
贝贝还是不断地追问,妈妈最终还是告诉了她真相。孩子一脸迷茫:“我以后怎么躺得下呢?一个人躺在这多孤单啊!我不想和爸爸妈妈分开,也不想爸爸妈妈躺在这里”。回家后,每当身边的人生病了,贝贝就很担心;有时候看到街上出殡的队伍,也会突然伤心起来。
无疑,贝贝已经懵懵懂懂的产生了对生命的思考。诞生于偶然的生命,经历出生、成长、衰老、死亡,这是自然规律。面对幼儿萌发的生命意识,如果不能做到小心地呵护,可能会影响她(他)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对死亡问题的直击产生的情绪波动,很有可能促使幼儿变得抑郁、闭塞,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消极的作用。我不知道那么多曾经发生的、面对挫折动辄自杀的学生曾经有过怎样的成长经历,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要尽量小心翼翼地对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面对生命的迷茫和希冀。
孩子对于生命的好奇最早起源于人是哪里来的?英国儿童性教育绘本《小威向前冲》科学而又生动有趣地阐释了生命的起源,为面对困惑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解读的范本。
小威是一个精子,数学不好,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游泳高手。有一天,学校举行一场游泳比赛,冠军将赢得与一个卵子结合的机会。比赛的时间到了,小威和同学们每人分到了两张地图,男人和女人的地图,这是比赛的路线图。发号枪一响,数不清楚的精子争先恐后地往前冲。小威使出浑身解数,因为他是个游泳高手,所以他终于先于其他人到达终点,一头扎进了卵子里。小威消失了,生命开始了……长大后的小生命(小娜)竟然也是个游泳高手,但是数学成绩实在很糟糕。
作者不但轻松幽默地向我们说明“生命诞生”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遗传”这一个生命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然而,面对孩子的“忧死”现象,我们又该如何去处理呢?
午饭后,带孩子们在园里散步,看到茶花掉落满地,有个小朋友蹲下来捡花瓣玩,看我没反对,更多的小朋友参与了捡花瓣。贝贝也是其中的一个。我随口问:“为什么茶花会掉落在地上呢?”
“因为没有人给它浇水。”
“因为天气越来越热,太阳把它晒伤了。”
1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我和孩子们说,花开花落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茶花枯萎是因为它的花期过了。茶花谢了后,花瓣掉落在花坛里,变成了养分。茶树吸收了养分,第二年又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了。这些花瓣如果不能变成茶树的养分,它们可伤心了。
“哇——”
“哦——”
几个小朋友发出了惊叹声,把从地上捡起的花瓣撒在花坛里。我接着说:“大自然中的动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花朵一般只开几天到十几天就谢了,有一种叫昙花的只有在晚上的时候开几十分钟。有一种叫蜉蝣的昆虫,它的寿命只有一天;夏天的知了也只能活30天。” 我看了一眼贝贝,说:“你们知道我们人可以活多久吗?”又争论开了。“50年。”“不止,我爷爷已经60几岁了。”“一百年”……最后,孩子们问我,人到底可以活多久呢?我说:“人只要过得越快乐,就可以生活的越久。”
生命教育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事情,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孩子也就会受到我们地感染,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积极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