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搁浅的生命意识
吴合众
生命的偶然和短暂,很早就引起古人的慨叹。知其唯一而美好,知其瞬息而倍觉珍惜。然而,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人口高度流动,使得生存的意义和价值逐渐被功利化,对生命的尊重慢慢也被腐蚀。
于是,我们的孩子动不动就以死说事。
如果你的心足够坚韧,可以稍微搜索下,就能得到许多的关于中小学生自杀的信息。而让花一般的少年轻易向死的原因,有时候细微地让人扼腕。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的困难与困惑,和父母、老师同学间发生的小小争执,等等,都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孩子走向不归路。孩子对生命内在意蕴的茫然,对生命价值的淡漠,都成了今天的中小学教育者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状。
仿佛是一枚硬币,一面是不敬重自己的生命,另一面,则必然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这,可以通过许多的“校园围殴”事件得到验证。因此,唤醒孩子搁浅的生命意识已是刻不容缓。
对此,已经有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发文强调,明确强调将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列入学校的德育体系之中。但匮于师资和教材,往往难以落实。
作为教师,当此之下,自然不能坐等。可能也可以从细处做起。比如可以强化孩子对生命的敏感,从教育孩子怜爱动物开始,逐步到培养教育青少年对人的关爱,强化人跟人的理解与宽容,“己所不为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体谅、关爱他人,这些,都可以是科任教师培育学生生命意识最基本的入口。
其次,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少关注一下分数,而是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对他们进行生命起源启蒙、性格养成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存训练等生命发展规律的指导。笔者就曾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听过有教师执教英国作家华莱的绘本故事《獾的礼物》,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以及对死亡淡淡地思考。如果能常常适时推荐学生读到好的书籍,何尝不是一种培养。
当然,中小学生处于生命意识的塑造与初步定型阶段。社会的集体意识,必然会影响孩子的生命意识。如果,当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利益漠然置之,无视生命的尊严,恃强凌弱,那么孩子的心灵深处自然不把生命当做一回事。生命意识云云只能是空中楼阁。相反,一个社会如果从制度和社会文化上消减形形色色暴虐生命的行为,公正、公平对待人的生存与发展,拓展相互理解、尊重、包容与宽恕为内容的人际心理空间。那么孩子受到的裨益则是无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