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少儿频道《芝麻开门》栏目走进叶文运剪纸工作室


郑方杰
日前,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芝麻开门》栏目播出“走进叶文运剪纸工作室”节目,向全国广大观众推介苍南点色剪纸工艺,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尤其是少儿观众,他们对洋溢着浙南地域文化色彩的苍南点色剪纸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在惊叹“用刀与纸作国画”工艺之余,他们非常关注镜头里那位面容清秀、神情坚毅,目光中写满执著与追求的青年美术教师叶文运。
古希腊哲学家弟欧根尼有一名言:“我惟一的需要就是,请你走开,别挡住我的阳光。”在民间工艺朝圣的路上,叶文运渴求的那一缕阳光,或许就是这种人品和艺品。
1998年,叶文运成为苍南民族中学的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一个偶然的机缘,让叶文运与传说中的“点色剪纸”邂逅相遇。一节剪纸课上,他从学生参考的资料里,发现了有价值的图稿,沉寂了好多年的“点色剪纸工艺”又惊艳现身了。
带着对这种艺术风格、艺术形式的强烈兴趣与向往,叶文运开始到其发源地桥墩镇走访民间剪纸老艺人,虚心学习地方传统剪纸技艺。他对当地剪纸名家与点色剪纸的兴衰历史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如许健、林湘、李步樾等,他们学养精深,技艺精湛,还兼擅书法、国画等,他们充分吸取了乐清细纹刻纸、广东佛山金箔剪纸、河北蔚县剪纸等流派之长,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发展出了融中国画和水彩画用色特点的“水点色”新技法,独步全国剪纸行业,使作品更具活泼、润泽、自然之妙。他们创作出大量的作品,这些做工精细、花样翻新,以花鸟虫鱼、历史神话人物、戏曲脸谱、传统年画为题材的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市场上极为畅销。在老一辈艺人们的推动下,点色剪纸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受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剪纸作坊和工厂相继倒闭,从业人员大量流失,剪纸老艺人相继辞世,点色剪纸工艺濒于失传。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一种传承、发展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在叶文运的内心油然生发起来了,他决心把点色剪纸引进课堂,引进校园。他希望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田野上,传统的地方工艺能够老树吐新芽。
在课堂上,叶文运手把手地教会了学生剪刻、点染等点色剪纸技法,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点色剪纸这一民间工艺瑰宝的无穷魅力。这种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普遍欢迎这一灵动鲜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并迷上了点色剪纸。由于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剪纸特色教学很快步入了正轨。在叶文运发动与组织下,学校成立了剪纸兴趣小组,创办了剪纸主题网站,通过举办剪纸习作展览,组织选手参加县市艺术节剪纸比赛等活动,促使点色剪纸工艺在校园推广和普及。2005年12月,学校被指定为浙江省重点传统工艺美术专项保护项目剪纸项目的落实实施单位。2006年1月,苍南民族中学剪纸工作室成立,开始分批招收学员,并对学员进行了点色剪纸工艺的系统传授。2008年,学校顺利通过温州市剪纸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评估验收。2010年,学校被认定为浙江省第二批剪纸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叶文运认为民间工艺的根在民间,在校园这个“温室”里移植培育的奇葩,只有它的花叶伸展向社会,清香飘散于民间,才真正意味着它的新生,它的繁荣与发展。他积极参加各种民间庆典和社会文化公益活动,以及各种规格的工艺博览会并以此为载体,努力扩大苍南点色剪纸的社会影响面和国际知名度。近几年来,他热心参加了温州市民间活动“拦街福”和苍南县首届民族民间民俗艺术节以及灵溪镇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浙闽边贸文化节”的民间工艺展演活动,或设立展位现场展演剪纸工艺,或举办剪纸作品专题展览,成为文化艺术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效应。他还热心参加“非遗文化进校园”和“下乡种文化”等社会文化公益活动,在广大农村和校园播种了民间工艺与传统文化的种子。
为了给学生提供校外艺术实践基地,叶文运牵头相继成立了“苍南县点色剪纸中心”和“岩头村剪纸工作室”。开发了剪纸礼品册、剪纸画框、剪纸立轴、剪纸台挂历和各式剪纸工艺品,并投放市场,行销日本、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