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之我见
● 王成槃
苍南县于1981年从原平阳县析出,至今虽然建县时间才30来年,但苍南原本就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移民”县,文化元素颇多,文献资源极其丰富,特色十分鲜明,这能为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一、我县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资源优势。
我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特色突出,资源丰富多彩,应加大征集、收藏文献资料的力度,使其形成个性化、系列化的特色资源。
1.我县地处浙闽交界,总人口120多万(其中畲族人口2万多),民俗有蒲城拔五更、金乡城隍庙会、刘伯温春秋祭祀等,宗教有佛教“玉苍教派”、道教“正一派”、摩尼教(世界仅有遗存)等,民间信仰有陈十四娘娘、杨府爷、妈祖等,民族风情有畲歌、汉族山歌、故事传说等,区域文化特征非常鲜明,发掘、整理、征集、保护这些文献资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我县是印刷包装业十分发达的县份,有印刷包装企业9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产值70多亿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3,国字号金名片“中国印刷城”落户龙港。可以说,我县每年印制、出版的各类商标、票据、图案、书籍等品种繁多,铺天盖地。撇开从县域外如雪花般飞来的印刷订单不说,单就县域内因自身需求而印刷的小报、期刊及民间自编、自印、自制的图片、卡通、台挂历等出版物,也是成千上万,让人数不胜数、眼花缭乱。
3.我县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中,现有谱牒资料74个姓氏、280余种、480余册家谱,并有10多条家谱编目上报入选《温州市地方文献联合编目》、《浙江家谱总目提要》,并涉猎了我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本、地方名人、本土著述等,也对一些零散的编著、校刊、小报等也进行了征集和收藏。
二、对我县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几点建议。
抓住我县图书馆新馆建设的机会,并趁着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崛起”的良好势头,跟进文化大县建设的步伐,配合全县编史修志,合作编辑出版“苍南百家姓”,积极做好苍南县历史文化研究工作。
1.要在做好地方文献基础性工作上,建立“文献咨询项目登记表”、“用户咨询档案卡”等原始记录,以便分析积累,提高服务;编制书目、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完善文献检索体系,依靠这个优势进行深层次开发;建立多种类型的文献数据库,实现文献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
2.掌握信息,主动征集,确保收藏经费的大力投入。大量文献是无法通过正规的途径所能获得的,需要依托我县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有力的财政支持,走非常规的经费投入购买,扩大受赠、购买的官方与民间的渠道,使其得到妥善的收藏储存。
3.不论铅印、油印,不论正式出版、非正式出版,不论公开、私下,都要运用发函征集、委托征集等方法,尽力争取出版发行、编印单位给予赠送,并考虑在必要时候,为防止文献珍贵材料的遗失,采用抢救性的购买。
4.组织人员到新闻、宣传、政协、统战、组织、教育等部门,逐步建立苍南文献征集网,掌握文献出版信息,与各文献编纂机构建立联系,参与有关地方志工作会议和各地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召开的研讨会,进行追踪征集,采取上门采访,广觅博收。
5.在维护版权、著作权的前提下,对网络、大型丛书、文集、报刊等载体上的相关苍南文献资料进行复印、扫描、摘抄、剪辑、整理成册或制作目录,进一步提高苍南文献的藏量。
6.抓住苍南县图书馆新馆搬迁契机,大力引进专业人才,主动钻研地方历史文献工作相关业务知识,掌握具体实践操作技能,学会对新技术、新设备的熟练运用,建立起一支敢于挑战、业务过硬、水平一流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队伍。
7.建立科学规范的苍南历史文化资源体系和有效开发利用服务体系,完善苍南文献征集管理、资源管理、开发管理、书目数据库管理等,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得当、监控有力,使之成为条理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系统,如对畲歌、夹缬、布袋戏等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促使形成鲜明的特色。
8.着手策划从苍南县(老平阳)地方志书中分析出各种图集,分解出各类著录,编制成馆藏苍南县地图目录。这种挖掘、分析、揭示,并整理、出版,可以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服务。
9.拓宽苍南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社会面,多渠道地获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利用每年开展的图书馆宣传周、读书节、送书下乡等社教活动,灵活融合苍南地方文献工作的有关内容,唤起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
10.每年筹划若干次苍南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情况检查或交流,并对成绩突出的研究人员给予奖励或者补助。
总之,在当今和谐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中,人们对历史文化研究、编纂、开发、利用也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十二五规划”开局在即,这正是时代赋予苍南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大好机遇,我们应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态度、良好的素质、百倍的努力去迎接这项既光荣而又艰巨任务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