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油桐花开 陪父亲旅游去 母亲的签名 吹埙者 云上日子等
油桐花开
杨德听
亚热带的气候,感觉不到料峭的春寒,所以伤春的气氛并不浓烈。从物候学来看,五月底,暮春似乎早已过去,初夏来临的时候,黄昏雨后,偶尔有一丝沁人心脾的寒意。由于人们生活的规律,傍晚时分,赤溪至矾山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越来越少,自己回家的车子也就越走越快。
突然,前方公路两旁一排排葱郁的树木,绿意盎然的枝头,冒出一片片惹眼的白色。仿佛,这些白色不是造物的天然,而是恶作剧的某某人,在树顶盖上一层厚厚的棉絮,故意在时间错位的季节里,让人惊诧昨夜此地是否曾经下过雪了?
惊诧之后,好好停车驻足观看。原来,这公路两旁的树林里,躲藏着许多油桐树,在春姑娘悄悄告别的时候,他们不合时宜地冒了出来,炫耀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趣味,枝头绽放出无数朵白花,像是皑皑白雪,飘落在繁茂的阔叶上,而后又漈成泛滥的白色,在群山翠绿中,成为夺人眼球的风景。
去冬开始,每周奔走于灵溪赤溪之间,时时感受着春天来往的信号,看到各色各样的花开花落,娇红似火,淡紫似雾,飘洒如雨,零落如泥,静静地看待大自然的生命光谱,像是给长期生活在现代城镇中的我们一种命运谶语,告知时光如何在我们充满声色犬马的眼睛里,悄然流逝。
早就听说,油桐花开五月雪。只是一来初夏来临,我们心中习惯的花期已过,二来劈天盖地的化工产品早已淘汰了环保的桐油,所以我们对她们的存在浑然不知。只有等到我们在意念之中,对花的概念存档为想念的时候,她才突然冒了出来,让我们惊奇地发现,这公路两旁的山野上,竟有这么多外观平常满身是宝的油桐树。
据说,这树上的每朵油桐花只开一天。一株油桐上,每一天都有全新的美丽花朵,然后立即掉落,再由另外的美丽持续接手。花期整整维持将近一个月,这一整个月的每一天,每天都是最新鲜的美丽。
今天,不见了漫山遍野讨人喜欢的杜鹃花踪影,不见了清香扑鼻摄人魂魄的山梨花,就连堂皇焕彩成片成片的油菜花,也消失在炊烟四起的田野上。在芳菲落尽的时节里,油桐花竟如此骄傲地展露出自己张扬绚丽的颜色,像是一个群芳争艳的舞台,等你也下了,她也散了,我悄悄地登场,自信地亮出自己的独特,唱了一出美奂美仑的独角戏。
其实,春天的花信一到,火红的杜鹃,洁雅的山梨,娇黄的油菜,都热衷于追求在我们情思涌动寻春踏青的季节里,展示她们迎合我们审美需求的骄人一面。而造物主也十分垂青她们,让她们的美发生在春天最鲜艳的时段,写进文人的诗词典故,拍进摄影家的照片,甚至在名胜区中禁止摘花的广告牌上,也表明她们是游客们垂涎欲滴欲折不得的自然尤物。而其实这油桐花,若是与她们一起出现,单凭她那一天的最成熟最新鲜最美丽的生命,和一朵接着一朵前仆后继铺成绚丽五月雪的艳丽身姿,也许会成为我们观赏的首选,踏上别的花羡慕的地位。
在别的花最为绚烂的时候,她选择了默默无闻和冷眼旁观,在平凡无华的母株内偷偷孕育着她最新鲜的美丽。直到我们最不经意花朵的时候,在我们以为多情的春天已经过去、烦躁的夏天快要来临的时节里,她又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希望,如同她铺在山路上的短暂和新生的躯体,让我们领略自然的伟大和生命的绚丽,保持着我们对春天的信心。
迟开的花,对赏花者,对她们自己,都未必不是一种幸福。
陪父亲旅游去
黄李赛
阳春3月,休假三天,我和79岁的父亲参加了海南五日游。
十年前,我最亲爱的母亲去世了……母亲临终时,我不在身边,这永远是我心中之痛。
父亲是我最敬爱的人,虽然年近八旬,但他体格健硕,意志坚强,至今还给一家私营外贸工厂当会计,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父亲平时一人在农村老家居住,他不愿和我们兄弟姐妹一起生活,我知道他怕“麻烦”我们。
我不愿意留下“子欲孝时亲不在”的遗憾,除平时回老家看看他外,抽时间带他天南海北畅游大好河山。
2007年我带父亲去北京旅游。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每位中国公民都有“我爱北京天安门”情结,父亲也不例外。之前父亲没有坐过飞机,当时他还担心有点高血压不能乘飞机,可一点事也没有,飞机上父亲过得很开心。逛故宫,父亲把每一座皇宫记录下来;逛长城,父亲爬得比谁都快。导游和团友都赞不绝口,我心里也以父亲为傲。
2008年,因奥运会安保需要,单位取消了休假。我带父亲外出旅游的计划搁浅了。
年初,我就计划好,今年要和父亲“走天涯”。3月份,我们如期来到了美丽的海南,来到了天之涯海之角。
在陪父亲去北京、海南旅游前,这两地我都已经去玩过了。但能和父亲一起旅游,真的是我们当子女的幸福!
母亲的签名
徐学平
母亲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她像许多扎根于泥土的农妇一样每天都在任劳任怨地劳作,并用自己最朴实的爱养育着儿女。记得刚上小学那阵子,因为父亲长期在外,对于文盲的母亲来说她自然是无法辅导我的功课的。母亲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陪伴着我,独自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埋头纳着她的鞋底儿。然而,当我第一次拿回成绩报告单让家长签名的时候,这可让母亲犯了难。
母亲思量了许久,最后她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在成绩单上认认真真地画了一个圆圈。或许是母亲觉得这样太过于简单了吧,她又特意在圆圈上加了个长长的点儿,那个歪歪扭扭的符号正如字母“Q”。记得那时候,母亲的签名成了村里的一大笑谈,我也一度成了同学们取笑的对象,对此,年幼的我不觉中便对母亲滋生出几分怨气来。
后来,我考取了南方的一所大学。离家在外的日子里,我经常用书信和家里保持着联系。每次写信回家都是父亲回复的,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父亲落款的后面母亲总会跟着画个大大的“Q”。看着母亲那不伦不类的“签名”,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阿Q,只是我不知道他在画圈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拖上一个难看的“尾巴”。后来,经过我多次的责备,母亲这才悻悻作罢。
我参加工作后不久,父亲便不幸患病去世了,于是,我便把单身的母亲接进城来同住。记得当时我担任着公司的业务经理,有一次,我陪着客户吃饭打牌直到很晚才回家。那天,母亲居然还没睡,她见我有些醉意就连忙给我泡了杯热腾腾的浓茶,接着又忙着要给我准备洗漱的开水。看着这一切,我显得有些不耐烦了,我说:“妈,以后你就早点睡吧,我能照顾好自己的。”
母亲沉默了片刻,她喃喃地说:“我知道,你已经长大了,可是,没见到你回家我心里总是不踏实啊!”望着母亲那日益苍老的容颜,那一刻,一股莫名的滋味在我的心头涌起……蓦然间,我突然又想到了母亲签名的那个“Q”,它外面的那个圈儿正如母亲那颗时刻都在牵挂着儿女的心,而我,不过是母亲心头上永远也放不下的那个点。
吹埙者
邵顺文
在西安书院门古文化一条街游玩,看到沿街的店铺林立,每个店铺都是古韵十足,极具文化特质。
西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有兵马俑、剪纸、皮影、埙等。前三者想必许多人和我一样并不陌生,但是,埙恐怕一般外地人并不知道。第一次见到埙,我也搞不清楚它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在一家店铺,我停了下来。它的铺面上摆着大小不一、形状怪异的陶器制品。它状如葫芦,中空,葫芦的外表凿有九孔。它们一个一个站立在那里,像可爱的娃娃头。我问铺主:“这是什么?”铺主告诉我:“这是陶埙,是一种乐器。可以吹奏。”
我一下子被这些可爱的乐器吸引住了,问铺主道:“你可以为我演示一下么?”他很高兴地答应了我。
他从这些埙中随手取来一个,用嘴巴对着单独的那个孔,并把几个手指按在另外的八孔上,开始吹奏。他的手指非常灵活,我看到他时而抬起一只,时而抬起两只或者三只,并通过这些抬起让埙在他的吹奏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我暗暗称奇。
在葫芦埙的另一侧,摆放着另外一些工艺品,那样子像是饼一样扁扁的圆圆的,它的外表也凿上了孔。我问铺主:“这是什么?”铺主说:“这些也是埙,一样的可以吹奏。”言毕,他选择一个吹奏起来。
他吹奏的时候,我能够感到埙发出来的声音是深沉雄浑的,近乎凄切悲凉的感觉。这小小的埙,究竟想要向世界发出什么样的呼唤呢?它小而灵巧的身体,与这个广阔无边的世界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埙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它的声音将要传到怎样久远的未来?它会如我一样,每天为自己的第二天穷尽自己的思考和努力么?
书院门古文化一条街有很多现场卖艺的铺主。有写书法的,有作画的,有现场制作皮影的,有现场装裱剪纸的,各式各样的人等,让人目不暇接。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卖埙的人。他个子不高,皮肤灰黑。指上布满了厚膙。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却吹得一口好埙。埙变成了他赖以生存的行业。小小的埙,有着多么神奇的内韵呀。
查阅了相关资料以后,才知道,我所看到的埙,还不是正统的埙,充其量只是埙中的下里巴人而已。心里愈发感动。从埙铺回来,我突然觉得我迷失了。我是迷失在埙自身所运作的颤音滑音叠音中,还是迷失在埙所演绎的历史与现实的寻觅中?
回去以后,我要认真研究这神奇的埙。埙中一定隐藏着睿智的眼睛。我要找到它发出光芒的瞳仁。
云上日子(诗歌六首)
李青
走下去
就这样
牵着手,在菜籽花开的浙南
走下去
朝着太阳的方向
一条小溪,溪上的碇步
我们一一踩过
我们提着的事物
变少,变稀
逐渐脱落
最后剩下你的胸口痛
我的多皱的身体
我们蹒跚的步子在大地上
我们手牵手
一直走下去
云上日子
树与树,一一退后
退到风,三两咳嗽,你指点过的
喜鹊里
午后的阳光明丽
我们手牵手
不发一语
隐身
我收藏好翅膀
脆生生的笑
(我躲在一根灯柱的阴影里)
想象着你从身边
一无所知的路过
临窗
这个下午
天还没黑
图书城的白日光灯亮着
楼下马路上
一些人们计划着交换彼此
陆续从左边赶到右边
我爱上的那盏霓虹
它还在梦中
你就来了
玉米浓汤
我们手拉手从街道这边
走到那边
那一晚的月亮有好看的晕
风在我们之间
轻轻吹
我们走呀走
终于停下
那家店名我一直没有记起
玉米有好看的金黄
和温暖的 香

云深不知处 朱建德/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