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创建学习型家庭、建设和谐社会”主题征文部分作品
编者按:读书能让人文明,文明能带来和谐。为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希望每个家庭“让读书成为习惯”,去年,县妇联和新闻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首届苍南县家庭读书节,并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家庭、建设和谐社会”主题征文比赛,现已产生一批优秀作品。为配合我县首届“红杜鹃”全民读书节活动,今日本站选编部分作品,并从中与读者共同感受读书的乐趣。
我家俩书房
林晓生
我家俩书房。
如果我告诉人家,听的人估计会一愣:不会吧?而后恐怕要疑惑:干嘛呀?
是真的,一大一小。大的为男主人专用,小的是女主人和儿子的天地。至于干嘛,还真不好说,只是我们家喜欢,喜欢书多的感觉,喜欢看书的感觉。
前年新家装修那阵子,准确地说,买房的时候,丈夫已经在心里盘算开了:最大的那地儿是他的书房,一面墙竖高高的一排书架,中间搁一大大的书桌。后来真成了。朋友来访,戏称“苍南第一书屋”,书桌为“苍南第一桌”。没有舒适的布艺沙发,没有柔软的羊毛地毯,没有宽屏的液晶电视,我们家没有会客厅。只在另一小间,摆放一电视,几实木椅子,一四方茶几,权当“客厅”。
丈夫装饰书房,颇费心思。现成的买不到,只能定做;一般的木匠做不了,只能到专门的家具厂。于是,买材料,画图纸,与家具厂沟通,后来运载,安装,历尽艰辛,却也乐此不疲。当他后来在书桌前泼墨挥毫,或是闲坐静观窗外山水之时,我知道,他心满意足。春听蛙鸣夏听虫唱秋看落叶冬赏流水,落地窗外全是风景。屋内弥漫着的,都是春天的色彩。丈夫喜欢呆在家,看书,练字,画画,喝茶;也喜欢朋友来访小坐,喝茶,说事;意兴所致,大伙挥毫,人人献艺。
对于小书房———我和儿子的天地,他显然缺乏热情。书柜是买现成的了,架上的书,似乎也不上“档次”,很多是大书房“淘汰”下来的;书桌就是买两张办公桌,挨在一起,让我与儿子面对面。我说,回到家我依然如同呆在办公室。所幸桌头还有一些绿色植物,墙上还有他的春夏秋冬的四小幅山水画,多少算是增添一点亮色。小书房的书籍,属于儿子的居多。很小的时候,儿子就喜欢上看书。对于儿子的阅读,我们的做法是:书就搁那儿,你要看就拿去看吧。没有规定,也没有强制,自由,随性。儿子长大后,喜欢漫画,喜欢自然科学和思维训练类的书籍。儿子上小学,乃至现在上了初中,科学、数学一直是他的强项,想来跟他的阅读有关。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话:“家里别的可以少一些,但不能没有书。”我们家算是积极响应他的号召了。想当初,家里只有70多平米的时候,最大的房间就是书房,还有一壁的书。如今,丈夫依然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出远门,回家时重重的包里肯定有书。而一家人一道逛书店的爱好,也十几年不变。2006年县教育局举办首届藏书家评比活动,丈夫名列其中,1000元的奖金后来基本上花在购书上了。
书房有了,就不爱出门了。节假日如果没出游,就赖在家。早上打开窗子,阳光从对面青山绿树处透射过来,屋内一片光明,顿生温暖和惬意。正午时分,江水平静,白鹭贴着水面闲闲地飞;躺在临窗的摇椅上,你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黄昏来临,幽婉的光线在青山绿树间影影绰绰;这时,泡一壶清茶,于袅袅水汽中,静观叶韵浮沉。晚间,一盏灯,一本书,夜静如梦,心清如水,偶尔传来几蛙鸣,仿佛在提醒着:一天又过去了。当夜尽晨至,推窗外望,又是一片灿烂。
书多了,时间就不够了。打牌搓麻吃喝玩乐,偶一为之,我们的嗜好不够时尚,终日寻求的只是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个灵魂的出口。于是家里就有以下常见的情景。
白天上班或上学,各自干自己的事。晚饭后沿江散步一圈,这当儿,说事。儿子的话题多,说的大都是他的学校见闻,或是哪个科学原理,或是某一天文现象。他的问题,对他父母———两个文科生来说,很多时候是天大的难题。我们也谈孩子的学习,我们家长的观点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认真学习,体会获得的快乐,是最最重要的。因此,对于孩子某一次的考试成绩,我们显然缺少应有的热情,比如分数,比如排名。
散步归来,三个人都躲进书房,该干嘛干嘛去。儿子端坐在他的书桌前,潜心完成他的家庭作业了。8点钟就不到他就能完成一堆,速度之快常吓了我。收拾了书包他就干自己喜欢的事去了。得知很多儿子同年的孩子每天作业都要熬到十点来钟,我们都特别庆幸儿子碰到作业布置少的好老师,也很高兴孩子的效率意识。
我呢,没坐班的晚上都交给了书。那些心情故事与书页的香气一起,让我没了孤单,没了寂寞,远了喧嚣,也远了浮躁。锁在自己的桌前,一遍遍地翻那些喜欢的书,觉得心有所归,情有所倚。书中得来的感观认知,如同茉莉的清香,浸于脑海,也将绵延一生。累了,打开电脑,听一首老歌,看一部电影,看人家的博客,或是自己写点东西。一个晚上忽的就过。
而丈夫,就在那张偌大的书桌前“折腾”。某幅什么画快成型了,他就制造一点声响,吸引我与儿子去瞧一瞧。通常我比较“配合”,夸上两句;儿子一般不买帐,总要挑些他也不太明白的毛病。
当窗外人语车声渐息,房中脉脉书香便从黑夜深处弥漫开来,穿透灯红酒绿,唐宋元明,闪耀着点点光辉,到达脑海心田,将我的灵魂清洗得格外澄明。
追寻诗意的栖息——我教侄女学诗词
洪钦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刚满两周岁的妞妞樱桃小嘴里忽然蹦出这么一句诗,翻身侧卧再次入睡,惹得我和老妈哈哈大笑。她睡亦然,或许梦正酣。其实她迄今为止的生活经历里根本没见过河,更不要说黄河了,压根儿不知道诗句的意思,但是作为启蒙老师的我(我自封的)我依然倍觉欣慰,欣喜异常。
妞妞是我的小侄女,九个月即开口说话,伶牙俐齿,于是我自作聪明地以为她有语言方面的天赋每天教她点诗词歌曲,一厢情愿地想让她腹有诗书气自华。
妞妞学的第一首古诗是唐初四杰的骆宾王七岁所咏的《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不知道是这句诗的音节特别有趣还是她果真明白诗句的意思,妞妞每念到此处便兴奋地尖叫,手舞足蹈。看到她那高兴的样子,我便莫名地飘飘然很有成就感。于是更加勤奋地教她诗词歌曲。
妞妞的记性很好,念几遍就能把简单的五言或七言古诗记住了,这无疑是对我的好为人师最好的鼓励,而我的表扬同样极大地鼓励了妞妞学诗词的兴趣,这当然是好事,我们俩都乐此不疲。但是鹦鹉学舌学得多了难免就出现交叉感染,这不,王之涣和骆宾王揉和了,“白日依山尽,红掌拨清波”妞妞饶有兴致地念着,好好的古诗就成串串烧了,笑得我人仰马翻,想想她还配得挺好,白日对红掌颇有创意。
妞妞继承了我的诗词兴趣的同时也继承了我的好为人师。“奶奶,妞妞教你学诗歌好不好?”孙女授课老妈自然甘当学生,“锄禾日当午,奶奶你念一下!”口气不容置疑,眼睛清澈无比,小老师当得是像模像样。从她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和神气的表情可以看出来她这老师是当得比我还有成就感。
看她学得这么有滋有味,“教”得这么胸有成竹,我的信心之船也就随之涨满风帆,可是可能是我犯了冒进主义错误盲目乐观了,诗歌学得越多串串烧的现象就越严重,有时候她甚至故意打乱古诗顺序随便串,更要命的是还不许人家纠正,一纠正她就不高兴或哼哼唧唧来抗议。
每当这时候我就转移她的注意力,换着学歌曲。当他还只有几个月的时候我就发现妞妞很喜欢听音乐,只要一放歌曲就很安静,似乎在专心致志地听,某日妞妞竟然对我的吉他也非常感兴趣,或许是吉他的弦音清脆悦耳钩起她的兴趣了吧,她竟然又是划又是拨的,口中唱着“新年好呀新年好呀”。这时候她的故意捣乱情绪早就灰飞烟灭了,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又是“弹吉他”又是吟诗,我都有些不真实地觉得她如此多才多艺了。
其实妞妞还没上幼儿园,对于学习依然没有任何概念,学与不学完全视她自己心情而定,心血来潮的时候就拿起报纸或者买给她的书一本正经地看,口中念着熟记于心但和书上文字完全对不上号的诗句,姿势认真得不容怀疑,仿佛她真能看懂似的。
曾经因解读古诗词而名噪一时的安意如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实何止诗经呢?所有的诗歌都是生命无邪的印记,或许所有人都曾经追寻诗意的栖息,只是任重道远,有些人改辙了。
我不曾奢望妞妞长大了能当诗人,也明确知道她的咿呀学语很快将被成长过程中纷至沓来的其他词汇所代替,我只是希望古典诗词诗意的美丽能始终栖息在她心底,即便隔着时光的尘埃,只要诗意存在,那么尘埃里依然可以开出花来。
阅读———父母与孩子共成长的途径
黄品曙 林辉华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具体而又复杂的过程,其中,孩子阅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将对其一生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幸运的是,媛媛就读的苍南县小加入了新教育实验,新教育的宗旨是让孩子的学校生活成为幸福快乐的教育生活。初具阅读能力的媛在新教育的毛虫与蝴蝶阅读计划的指引下开始了广阔的课外阅读生活,而该计划推荐书目的科学性、情感性、人文性的特点很快地在她的生活中显现出效果。
片段一:
随着童书共读的推进,媛媛的世界变得充实而又充满梦幻。她跟着《丑小鸭》去追寻《绿野仙踪》;和《小王子》一起欣赏旺达的《木偶奇遇记》;和《犟龟》一起感悟《苹果树上的外婆》的《爱的教育》;听《特别的女生萨哈拉》说她昨天晚上梦见《晴天有时下猪》;听《窗边的小豆豆》呢喃《爷爷一定有办法》……
于是,书架上的动画片逐渐被她所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一册册被她视为珍宝的童书。当听不到她唧唧喳喳的声音的时候,就是她在书房与这些童年的伙伴交换心灵的时光。当全家人饭后散步时,能去书城逛逛是她最心仪的愿望和最幸福的时光。每次问及要什么样的生日礼物时,获得一本童书是她最大的快乐和最美的愿望。
片段二:
在《爱的教育》中感受爱与教育
晚上八点钟了,媛做完作业,拿起《爱的教育》一书。我躺在沙发上,心里想着她还有钢琴练习和英语单词背诵,要提醒一下。
闭目静思一会儿,耳边响起了媛的声音: “妈,你怎么了?”
“腰痛,躺着休息一下。”
“起来,起来!”
“干吗!我说要休息一下的!”我有点生气的说。
“所以叫你起来啊!我帮你捶背啊!”
“是吗?好啊!”我高兴地说。
这可是媛难得主动作出的对我们的照顾之举啊!
于是,她便模仿着医生帮他爸爸按摩时的动作,一会儿揉揉颈椎,一会儿捶捶肩膀,一会儿敲敲背部和腰部。一边做还一边问,重一些还是轻一些,舒服不舒服等问题。还别说,力度还不差,腰部还真有些轻松的感觉。
不知不觉的,居然按摩了二十几分钟。我问:“累不累!”媛说:“不累,就是手有些痛了。”顿时,我心中的某个角落被她这句可爱的回答给深深地轻轻地触摸了,一下就酥软了一片。想想平时,这二十几分钟能让她练好一首钢琴曲,写一篇日记……现在觉得一切都不如这一刻来得感人和富有意义。
“媛,你今天怎么会想到给妈妈按摩呢?”
“秘密在《爱的教育》里。”媛神秘地说。
片段三:
感动于女儿的哭泣——观《老人与海》侧记
一直有和女儿一起朗诵的习惯。近日,拿了一篇经典诗歌《老人与海》让她练习,由于之前她并不清楚这个故事,所以朗读也没什么感觉。为了激起她的兴趣,让她理解诗歌,今天,我和她一起在书店买了《老人与海》这本书,随书附赠的还有一张电影碟片。
回家后,她就翻起书来,大约看了一个多小时,可能感觉有些困了,就向我提议不如看碟片,我也就陪着她一起观看《老人与海》。由于刚看过书,对电影情节已有所了解,她显得饶有兴趣,完全沉浸在电影之中……
老人孤身在海上,和每一条鱼对话、聊天,和每一朵浪花凝视、交流的时候,她显得很开心,但又感到一丝怅惘,因为她知道老人是孤独的。当老人与大马林鱼搏斗,双手都被鱼线磨破,鲜血淋漓的时候,她啜泣着说:“如果那小孩在的话就好了!”老人最终捕获了大鱼,但在回程中碰到了鲨群,鲨群疯狂地撕咬着老人的大鱼,老人也在尽一切努力保护着他的战利品,这时,她已是泪流满面,激昂地说:“不公平,这不公平!”老人最终回到了港口,第二天,有一群旅游者,其中一个女人看到了大鱼巨大的骨架而误认为是鲨鱼的骨架时,她再一次热泪盈眶地说:“她怎么能这样?”恨不能亲自跑去跟那女人解释事情的经过。故事的最后,当看到小孩曼诺林看着熟睡的老人悄悄流泪,她倚靠在我的怀里,早已是潸然泪下。
面对着泪眼朦胧的她,我不禁一阵感动,感动于小小年纪的她却富有如此伟大的同情心、正义感,并且爱憎分明。我清楚,老人的形象已深深铭刻在她的脑海,老人所拥有的坚毅、果敢、永不放弃的精神,也将会在她的身上慢慢累积并体现,与此相比,朗诵已不再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