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时政新闻  -> 正文时政新闻

风土:象口铺 清代进士张南英 蛮话童谣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象口铺

  王孝稽   

  到水竹林间清寂的道路上,寻找南港古道,显得几分幽静。苍南观美马联村原村民苏一鸣指着木桥头一段铺满石块的堤塘说,这就是仅留下的一小段南港古道痕迹。一段长约10米,宽约1.5米的古道,只见几块被岁月打磨成圆滑的石块,并没有留下当年官员、兵马路过的些许痕迹。古道两边水竹丛生,竹林中偶有叽叽鸟鸣。
  南港古道水头段,处于苍南灵溪与桥墩之间,途经下埠街、水头杉木场、大埔、马路、马联、岩尾、柳杨(柳垟)。大埔、河口和新岸,今合并为大路村;马联和岩尾,今合并为岩联村。大部分古道均已被红墙灰瓦的民房所侵占或破坏。
  穿过104国道线,来到国道线与水霞线交叉点,看到坐落于草田山下的紧邻国道线的石佛古寺。寺院门口,放着一铁铸香炉。门和墙壁均涂成了暗红色。走进大门,呈现眼前的是颇具壮观的大雄宝殿。在石佛古寺里,找寻原平阳南水头象口铺(今划归为苍南)的踪迹。只见寺院墙上的《重建石佛古寺》的碑石,简略记述石佛寺历史沿革。后又经《苍南县志》主编萧耘春先生的帮助下,翻阅民国《平阳县志》、《苍南县志》、《新建平阳水头公馆碑记》、《吾南书院记》等有关书籍,整理出象口铺的兴衰过程。
  据项乔的《新建平阳水头公馆碑记》载,水头原有一个铺,名叫象口铺。水头象口铺,当时的水路、陆路都很畅通,为福建、浙江两省官员公务出使的必经之地。陆路由前仓(钱仓)迤逦而来,一直往福建福鼎延伸;而水路随横阳支江潮水,可乘船直至象口。前往福建官员,无论从陆路或水路来,都在象口铺休息数天,再动身南下。而从福建来的官员,也到象口铺休息数天,再从水路或陆路北上。
  象口铺房屋因年代久远,损坏较为严重,房屋主体有些倾斜。过了一些时日,象口铺房屋就倒塌了。过往官员没有了休息的地方。这时,附近乡民许廷器,把自己的多余房屋作为往来官员休息的场所,并供应食宿。
  明世宗嘉靖26年(1547),平阳县令高镛为了迎接上级大员,到象口铺安排事务时,才了解象口铺的房屋倒塌已有多年,过往的官员只能暂时寄宿到许廷器家的情况。高镛很是感激许廷器。于是,高镛在象口旧铺址,捐俸重筑,并委托许廷器负责率领百姓一起兴建。许廷器召集当地木工,挑选了好木材,于当年冬天动工,第二年(1548)春完工。建成后有前后两个大厅,大厅左右撑出两个走廊,书房、厨房等一应俱全。由于象口旧铺址面积过小,又买了部分民田,在四周用石头筑起了围墙。大门面临大道,门额上题写了:“水头公馆”字样。这样,象口铺就颇为壮观了。也解决了过往官员长时间来没有休息公共场所的难题。
  因从象口至福建一带多山,山路陡峭险要,密草从生,树木茂盛,曾是山寇的巢穴及其往来出没的地方。在建筑象口铺同时,令人沿途砍伐掉一些不必要的树木,辟除荆棘,平整险峻地方,拓宽狭窄地段,同时驱除了山寇。从象口往福建的大路,便畅通无阻了。并为当时的人际交往、政教宣传、货物流通提供了方便。
  嘉靖32年(1553),许廷器为了感激高镛,走了数百里,找到在福建当官的项乔,请他为新建的水头公馆写篇文章。因项乔以前曾在许廷器家住宿过,了解了许廷器提供自己房屋为过往官员休息的事迹,便很乐意写了《新建平阳水头公馆碑记》,刻石立于象口。
  《新建平阳水头公馆碑记》仅记述当年象口铺的兴衰,至于明代设铺情况,人们尚不了解。在民国《平阳县志》卷八,建置志四,都有简略的记述:平阳县僻处海滨,向来不置驿站,但因地连浙闽,公文来往不断,明初曾设铺,每十里设一铺,每铺有管理人员及铺兵。不知经多少时日,铺便名存实亡。隆庆间(1567-1572),查复旧额,平阳全县设三十一铺,出平阳南门通福建福鼎县界一路,设十一铺,象口铺为其中之一。
  经过若干时日,水头公馆由于时代变迁等各种原因,公馆的房屋被毁坏,又只剩下一个地基。附近信仰佛教的人,劝募资金,在公馆的原地基上建起了一座石佛堂(一名公馆寺)。
  如今,象口这一地名已不复存在。《新建平阳水头公馆碑记》所记载的水路,再也见不到鳌江的潮水涨到横阳支江水头段。江上偶有沙船来往,但已见不到载客的船只。几经更迭,象口所处地段名为大路村。


清代进士张南英

  张立福

  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记载:宋代平阳县(含今苍南)有文科状元两名,榜眼两名,探花一名。武科状元十四名,榜眼五名,探花六名。宋代平阳县有文科进士三百五十二名。元代平阳州只有文科进士四名。明代平阳县有文科进士二十四名。但在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平阳县只有三名进士,其中两名是钦赐的。通过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清代只有一名。平阳这个大县三百年只出一名进士。这名唯一的文科进士,就是清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陈亻炎榜的进士张南英,他是今苍南县人。
  张南英,字北学,号渠西,别号中亭。清康熙壬午年(1702)生于平阳县二十一都瀛里张(今苍南县舥艚镇垟底张村)。据垟底张村《张氏族谱》记载:张南英是垟底张张氏始迁祖荣显公的第六代孙。张南英的父亲忍庵六兄弟,他从小读书最勤奋,兄弟们特别培植他上进。忍庵中年时官居文林郎。为了结交文人学士,他迁居平阳西郭(今平阳昆阳镇西门)。南英从小读书聪明,青年就中了秀才。清雍正十年(1732),张南英中了举人。次年又中了进士。清代统治者对汉人取士选才,特别严格。两年间张南英连中举人、进士,可见他具有十分渊博的才学。今天,垟底张村《张氏宗祠》前的一对旗杆,就是当年族人为张南英中进士而树立的。乾隆三年,张南英以知县分发贵州。历任瓮安、平越、清平三县知县。任职期间,他为官清廉,皆有政声,深受百姓爱戴。任职期满回到平阳,时任平阳知县的青浦进士徐恕聘请他修编县志。今《平阳县志》记载,张南英修编的乾隆《平阳县志》二十卷是本县县志中,广泛流传的版本。张南英完成《平阳县志》修编后,知县徐恕又聘请他主持龙湖书院,在龙湖、崇正书院任教。以后张南英又到县城南郊文溪书院任教,他年近花甲翻山越岭,为培养农家子弟不辞劳苦。两百多年后的民国《平阳县志》记载:“文溪书院,在张南英主讲时称盛一时。”
  张南英的书法很有功底。乾隆年间,他为浙南名士,本县夏口吴荣烈家书写的两副屏风《百福》、《百寿》至今还保留在吴家大院中堂。张南英的著作除《平阳县志》外,还有《中亭集》、《五经订解》等。张南英有四子,次子元器又名纂毋,是清代浙南著名诗人,他的主要诗作《船屯渔唱》,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厚重文化遗产。


蛮话童谣之一:瓜果谜语

  杨勇
   
  蛮话方言童谣,是祖祖辈辈对生活、生命深入细微的体验与总结。
  这些童谣在温州话、闽南话、金乡话以及其他地区的方言中几乎都存在类似的版本,是劳动者快乐的歌唱。没有儿歌童谣便没有童年,时过境迁,把孩提时代的记忆诉诸文字,让我们唤起童年的记忆,重温那浓浓的乡情与童趣。
  阿一大肚(南瓜);阿二白脯(冬瓜);阿三生痼瘘(苦瓜);阿四戴铁帽(茄子);阿五拿大刀(刀豆);阿六扭一扭(扁豆);阿七剃个头(蒲瓜);阿八着龙袍(玉米);阿九上天(天落瓜,丝瓜);阿十落地(番薯)。
  这首童谣从表现形式上讲属于谜语格,谜底基本上反映出浙南地区农业生产的特征。朗读起来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琅琅上口,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作用。



木偶戏  萧云集/摄


点击进入专题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