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苍南实验基地学校开放周系列报道(一)

走近张齐华

张齐华,男,1976年出生,本科学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小学一级教师。曾获“南通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海门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被誉为“数学王子”。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文化的探索与研究,《人民教育》《小学青年教师》先后对其在数学文化领域的探索给予报道。曾多次获南通市和海门县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评比一等奖,连续三次在“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获一等奖,5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参与苏教版数学国标本教材的编写。曾获“南通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海门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2005年代表江苏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课大赛获一等奖,连续四次在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征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六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参与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从最初课堂上蹒跚学步的“丑小鸭”,到如今众多数学教师心目中追随的“数学王子”,有人惊叹于他教学技艺的高速攀升,有人折服于他对数学课堂的深刻见解,亦有人陶醉于他对数学课堂的诗化演绎因为热爱、执著和超越,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王国里演绎精彩自我的真实历程。
张齐华链接:http://www.hudong.com/wiki/%E5%BC%A0%E9%BD%90%E5%8D%8E
展示课堂

下午一时,张齐华老师开始执教人教版数学《圆的认识》,上课的孩子是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的五年(6)班。课始,张老师与孩子谈话热身,其平和与温婉迅速与孩子打成一片。张老师以如何从众多图形中摸出圆形为切入口,让学生认识了圆的特性。认识圆规后学生画圆,张老师迅速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并马上进行请学生帮助矫正,可见老师对细节的精确把握。张老师抛出话题:“如果方法完全正确,会不会画出一个椭圆呢?”从而学生认识了半径。在探索圆有多少条半径的环节,张老师巧妙引领孩子从不同的途径探索,与孩子活力互动,会写交往使得课堂充满生机。孩子们不是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也生机盎然,趣味横生。为了验证圆半径相等的规律,张老师让孩子用尺子丈量,进行形象比较,通过动手操作,孩子直观掌握了同一个圆中半径相等的规律。“直径的长度都相等,为什么?”张老师提示孩子借助手中的工具,孩子梦通过操作,豁然开朗,其朴素的唯物观于课堂中随处可见,如春雨落土般植入孩子的心田。
张老师的课堂文化韵味浓郁,他延引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和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家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与孩子共同解读,让其巧妙引证,博古通今的教学智慧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给了与会教师深深的震撼。
最后,张老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精彩演示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等平面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精美的图案,不仅让孩子明白圆的特点,也激起了孩子瑰异美妙的思想火花。
思想报告


课堂展示结束,张老师和与会者进行思想交流,做《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专题讲座。
张老师从两备《圆的认识》的故事开始,谈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教学主题从“走进圆的世界”到“圆的认识”的转变,张老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中让与会者感受到张老师的执着。张老师坦诚剖析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和固执。通过张老师两堂课的剖解,启示与会者:挖掘数学内在的美的力量,产生由内而外的美。第二个教学故事——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张老师忍痛割爱,逐渐使教学思想走向朴素,也逐步把握了教学色本质。教学故事《分数的认识》,张老师对自己的穷追猛打,体现着一个智慧教师的勇气。张老师用自己的故事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用自身的成长与蜕变印证一位智慧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无论是故事,是课堂,或是语言,无不深深撼动与会人员的心魄。活动3个多小时,场上寂然无声,吁息可闻。
[文/丁忠渺;图/黄通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