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应成为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关于当前我县矿山井巷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编者按:今年1月31日,县矿山井巷行业协会正式成立,她昭示着全县从业人员30万,年产值500亿的一大支柱产业自建县近30年来真正浮出水面,广大从业者欢欣鼓舞。那么当前全行业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记者(以下简称记)专访了协会顾问,县促进矿山井巷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成堡(以下简称朱)。下面是根据专访整理的几个问题。
一、协会名称、意义与作用
记:关于“矿山井巷”名称。矿山大家都清楚,为何要加上井巷,这不好理解。井巷中的“井”容易被人误解为打井(队),有人认为不如叫矿业协会,既好听又明了。
朱:“矿山井巷”从语组上是“矿山”与“井巷”的并列叠加,从内容含义上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不错,按照建设部第87号令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施工企业分类就是“矿山”并无“井巷”。它与房屋、公路、铁路、水利、电力是平衡的总承包大类。我县半数以上从业者也是从事矿山建设工程施工。“井巷”是井口巷道的简称,通常其口径在两米以上,是人车机械通行的运输通道。过去俗称为涵道,按开采掘进的坡度不同,分别有平井(也叫平涵)、直井、斜井,井巷不仅仅在矿山开采中有,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军工洞库工程中都有,常通口径4米以上的被称为隧道,如公路隧道、铁路涵道。水利工程中过水的井巷即称涵洞(道)。无论洞涵口径大小长短不同,叫法不一样,但施工性质与作业方式都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我县从业者承包作业的不仅仅是矿山建设工程,还有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军工洞库等所有工程大类中的井巷工程。因此,单用“矿山”二字只能涵盖矿山建设工程,用“矿业”二字虽能包括进矿产品资源经营的内容,但不足以涵盖矿山以外的井巷工程。再者,井巷与北方的水井是有本质区别的,虽然北方水井深达千米,但其口径、规模、影响与施工方式截然不同。再说“井”与“巷”连用与“水井”概念就截然不同了。此其一。
其二,井巷的称谓在我县是有传统的。上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一直这么叫,80年代后,我县成立了十个“井巷工程处”,至九十年代企业资质等级就位后,才逐渐更名为矿建工程公司。因此“矿山井巷”名称能全面涵盖苍南本行业的施工经营内容,也体现了县域传统产业的特色。
记:民间行业协会组织,在我县有很多,如塑料协会、印刷协会,一个刚成立的矿山井巷行业能有多大的意义与作用?或者说有多大的潜力?
朱:从协会的性质上说应该是一致的,但矿山井巷行业协会却有更深的意义,更大的潜力。
第一,矿山井巷行业协会为全省唯一,在全国县级也绝无仅有。
第二,它是县域内从业人员最多的一个行业,从业人员有30万之众,并且行业内企业家层面人数众多实力强劲,一旦整合得好,其地位、作用及影响力是无穷的。
第三,它带有鲜明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质,是经过几十年实践打造,自然生长出的一个独特产业,也是“温州模式”与当代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其经营方式犹如八十年代初温州的专业市场与家庭工业,有许多不为理论界、新闻界理解的挑战性东西,应该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大创新与创造,这种创新与创造,如能被现行体制认可接纳,自身又能进一步完善提高,必然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协会就希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二、行业内的协作与竞争关系
记:苍南矿山井巷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十几个国家,往往一个工地或一个工程项目有多个苍南人竞标,相互杀价,结果往往以最低价中标,施工后利润甚少,如何看待这一矛盾,并加以解决?
朱:应该说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法则,苍南人是温州人的一部分,温州人竞争意识是很强的,矿山井巷也不例外,应该说这很正常。问题是如果任意杀价造成恶性竞争就是不正常了;它扰乱了市场秩序,有时是鱼蚌相争,渔翁得利,有时是业主也受损失,因为单价过低既不利于保质保量,更难使工程如期完成。解决这一矛盾主要靠规范市场行为,引导他们变竞争为协作。
记:有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来解决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问题?
朱:有,我们已通过协会制定了行业自律公约,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倡导会员间的合作,以先入为主的原则,后入者可以竞争,但不要杀价,主要以技术优势,资金实力、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具体方式是先入者持大股,后入者以各种资源要素持少股,用谈判合作的方式解决,必要时可由协会调解。如发现恶性压价竞争者,按行业自律公约规定,以市场行为不规范论处公布黑名单,给予信誉惩处、道德谴责,应该说苍南人是重信誉的,苍南的矿山井巷人尤其看重自己的名声,几十年走南闯北,已具有宽广的胸怀。这种名誉意识的力量有时往往胜过法律与经济手段。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自律公约”实质是一种行规,行规的深入人心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苍南人经济”、“回归经济”与“总部经济园区”
记:有人认为苍南的矿山井巷业是市场在外,税收在外,对本县无多大贡献,与县内通过招商引资发展起来的工业经济不可同日而语,为何要重视她的发展呢?
朱:矿山井巷业本质上是“苍南人经济”。她是两头在外的,表面看来,的确税收主要在施工所在地缴纳,在全县纳税大户上往往看不到他们的名单,但她们对本县的间接贡献是巨大的。第一,该行业解决了山区半山区近30万青壮劳动力的出路,这支劳务大军年人均收入在5-10万元之间,试想,山区半区山办工业无能为力,为了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能办,如果没有矿山井巷业,这几十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将给我县背上多大的沉重包袱。第二,每年从业者在全国各地汇入县内资金多达数十亿,有力地为全县建设包括工业经济提供了信贷支持。第三,苍南人经济与温州人经济一样乡情浓厚,主要是回乡消费,这有力推动了第三产业,包括房地产业,宾馆餐饮业、商品另售业等等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一行业,县城灵溪房地产业能有如此发展势头是难以想象的。第四,他们历年来对当地家乡公共设施建设与公益事业作出了比政府更大的贡献。第五,从另一定义上讲,该产业不占用本县一分土地,不占用一分贷款,没有污染,是真正的独立自主的生态环保型产业。
记:能不能吸引他们的资金回乡投资第二、三产业呢?
朱:这就叫“回归经济”,也是温州当前市政府所倡导致力的,多年来我县从业者陆续都有,如华洲集团林允华回乡在玉苍山投资华玉山庄,在县城开发怡和城市家园,都是投资额颇大的项目,还有凤阳林继凤在赤溪投资千亩竹笋基地,唐升俩投资四星级宾馆,不一而足。现在我们的工作也正要致力于引导“回归经济”发展,有些人思想上还偏重于招外商,引外资,而对内商、内资往往看不上眼,这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迫切需要解决。
记:能否建立总部经济园区呢?
朱:“回归经济”的重要载体就是在县内建立“矿山井巷业总部经济园区”,让自己的产业在自己的土壤中生根、开花,长成参天大树,继而成林。这既可促使税收回流,又可延伸产业链,助推产业做大做强,具有更大的意义,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四、现行体制与苍南特色的衔接问题
记:苍南的矿山井巷业的确名声在外,但比较东阳的房屋建筑业,同样是地方传统特色产业,我们却没有品牌企业,也没有高资质等级企业,更没有像东阳一样被省政府命名为“建设之乡”、“矿山井巷之乡”,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朱:这实质上是现行体制与苍南特色衔接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苍南人经济是个体经济—家族经济—村落经济,是靠单兵匹马闯市场的,而县内虽然有多达12家的资质企业,却是中介服务型的,即出具介绍信,挂靠办手续收管理费。而个人作为项目部闯市场接工程业务,自负盈亏,往往迅速扩张,坐拥高利,但被挂靠公司仅收定额管理费,仅能维持正常运作,加上高资质等级企业需要大量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我县矿山井巷人是草根经济,低学历,无职称,是靠与生俱来的知识和实践积累的经验取胜,这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优势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经营灵活,能迅速带动从业人群,才有面广量大的局面。如按现行体制要求,先有人才,再有资金,然后创办高资质企业,再设置若干业务科室开展业务,就不可能有苍南矿山井巷业的今天,这就是苍南特色所在,也是温州商业文化使然。但其劣势也明显,即具有苍南人声望,缺乏苍南企业品牌,这样便导致了行业的边沿化地位,难以被政府按现行体制的框架所接纳,便不能像东阳一样被政府命名为什么之乡、之县。
其次,与政府各部门的重视引导有关,以东阳为例,他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就花大力气鼓励引导整合企业,评审大批量职称人员,晋升企业资质,以龙头企业引领行业经济,而我们八十年代却以个体经济为荣,少数具有企业品牌意识的企业家只能外出发展了,如北京金诚信的王先成,而留县内的公司仅维持在最起码的三、四级资质等级,缺乏体制内所需的高职称,难以晋升等级。
第三,可喜的是近几年,县政府已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行业层面更是迫切要求,行业主管部门也及时指出实现三个转变目标,即“从业者从半地下型向地面阳光型转变,企业从中介服务型向实体经营型转变,行业从松散型向集聚一体化型转变”,应该说当前打造高资质等级企业为时不晚,目前已经有几家企业已着手升一级资质的准备工作。但我们并不搞一刀切,强求一致,应该是两手抓,一手抓企业升级与现行体制衔接,一手仍要保持苍南特色,并进一步加以完善提高。
五、机制转型与创新问题
记: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机制转型创新,是党中央的号召,也是克服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内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请问机制转型创新对我县矿山井巷重不重要,如果重要,如何创新?
朱:很重要。
首先,要将老板经济转化为企业经济。苍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始的个体经济发展成为如今的老板经济是一种文化机质的必然,这在矿山井巷行业尤其普遍。但至今,多数人仍然认为,做项目赚钱,办企业既累又不赚钱,导致县内矿山井巷公司经理无多少资产,而挂靠的下属项目部经理却是实力雄厚的大老板,在经营活动中到底谁大都搞不清,这种经营机制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要知道办公司、做企业不但能赚钱,而且能赚更多的钱,因为高资质,大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是难以估量的。一旦成为上市公司,其投入产出比更是呈几何级数上升,怎么会比不上做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呢?所以必须引导老板经济向企业经济转化。
记:重要性你说得很清楚,问题是有没有具体的方式方法呢?
朱:有。一是引领有实力、有意识的项目经理或矿业主回乡参股或控股现有公司。二是引导矿山井巷企业与建筑业内非同类企业,如房建、市政、设备安装等的联合兼并,晋升企业资质。三是强化公司与项目部的紧密型互动,主要是以公司法人参股项目经营,以项目经营利润所得投入公司,晋升资质打造品牌。四是行业活动,如捐献公益事业等要求以企业名义,或以企业与个人(老板)双重名义实施,而以往都是以自然人(老板)名义实施,从而来提升企业整体知名度、美誉度,以利于打造企业品牌。
六、人才引进与草根机能结合问题
记:按你的说法,行业机制创新的核心问题是打造县内企业品牌,而打造企业品牌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资质等级,而资质等级首要的问题是高职称人才,这关系到高成本,更重要的是高职称高成本人才能否与苍南行业的水土相服?
朱:问得很好。往往高学历高职称,高薪聘用的人才并不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在全国其他行业也是普遍存在的矛盾,要善于处理。
首先,高职称,尤其是一级矿山专业建造师,必需外聘,这是企业晋升资质的先决条件,从当前企业发展来看,成本投入并不是问题。自己没有就必须要靠引进解决。
其次,不能依赖。依靠的核心力量仍然是本地具有草根技能的人才,包括经营管理人才,这在县外发展的优秀企业已有成功范例。
第三,要倡导二者结合,一是向高职称人才学习先进理念,同时要求引进者学习本地人才的见识与经验,各取所长,个人亦然,企业亦然。二是除了必须的建造师、工程师高级人才外,打造企业尤其需要高级职业经理人,这尤其重要,但这也要与草根经理相结合,过去毛泽东倡导的“工人、技术人员、领导干部”三结合理论并不过时,不能有失偏颇。
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县矿山井巷业的一元化与多元化经营问题
记:先要问一下,金融危机背景,我县矿山井巷业影响大不大?
朱:据调查不大,煤业去年下半年一度大幅度降价滞销,但今年已有所回升,再说煤业本身单位成本不高,依然有利润空间,铁矿已有不少回升,金反而有所涨价,但铜、铅锌跌价较大至今未见升温,所以总体影响不大。而且今春以来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大量涌现,再说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增多,下半年行业形势还会看好,我有信心。
记:不管怎么,这一行业总难说能保证千秋万代不变色,从业者有没有考虑多元化经营问题?
朱:企业经营的一元化与多元化经营一直是MBA课程的一大论题。我们的看法,最好是以矿山井巷一元化经营为本,多元化跨行业为副,如果知识、经验、资金等要素不具备,不必轻易从事跨行业经营,如果条件具备也可以尝试,如房地产业、服务业等。目前,业界已有多位老板进行多元化经营,如林允华、唐升俩、朱善益等,有的甚至以他行业为主,本行业为副,这不能一概而论,但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跨行业多元化是必然也是必需的,因为不同行业的市场曲线总是不同的,总不能吊在一棵大树下。
八、县域内片区间如何合作共赢,如何延伸产业链?
记:虽然苍南矿山井巷业是苍南人经济,但有意思的是县内不同片区的人从事行业种类却不同,如桥墩片区以煤业为主,矾山片区却对煤坚决回避,以从事金属矿为主,这是为什么,能否实现合作共赢?
朱:这跟县域内片区间亚文化特质有关,主要是对高风险高回报商业行为的理念与习惯不同有关,但完全可以实现合作共赢。如金属矿以矾山片区从业者经营为主,桥墩片区从业者以资金参股,反之煤业矿以桥墩人为主,矾山人参与。协会成立有了沟通协作的平台,希望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还有,要延伸矿山井巷业的产业链,如机械设备租赁经营、劳务公司、教育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创办,金融信贷咨询服务机构等,应以县内人士经营为主,这样有利于县内行业总部经济区的构建,更有利于实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同时也需要协会做大量工作。目前已有实质性进展,如创办矿山井巷专业职称中专班,外出就地培训评审初级职称人员等。
九、行规与法规关系
记:目前法制建设也趋完备,从公司法、合同法、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条例到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条例,可谓名目繁多,应接不暇,促进市场行为健康有序发展,抓好一系列法律的宣传教育,贯彻落实就可以了,为何还要成立协会,制定自律公约?
朱:这是一个法规与行规关系的问题。从理论上说,法律是最低要求,道德是最高准则,行规从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相当于乡规民约,从现实上说中国人尤其是苍南人更看重行规,比如说风俗习惯对人的约束就比法律强得多,人们自觉性更高。通过协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行业自律公约规范业界市场行为,再通过实践的强化便可上升到行规贯例的层面,当然这也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只要坚持而为,其潜力是不可估量的,这便是其意义之所在。相信苍南矿山井巷业的明天会更美好,苍南矿山井巷业协会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