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时政新闻  -> 正文时政新闻

风土:《苍南文史资料精选》出版 “开红台”仪式 舥艚大魁河 金乡片区若干地名来历 宋家港三石碑等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22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记录过去的一段历史
《苍南文史资料精选》出版发行


  老朱

  《苍南文史资料精选》近日出版发行,并在今年的“两会”上,分发给县政协委员。
  征集出版文史资料是一项利在当代、泽被后世的工作,也是县政协文史委的主要职责所在。苍南县政协自1985年开始,就开展了文史资料征集工作,到2008年共征集出版文史资料24辑,分别是:1—6辑(综合性史料选编)、7辑(大刀会始末专辑)、8辑(刘绍宽与教育等)、9辑(苍南名物考专辑)、10—13辑(苍南知名人士传略)、14辑(苍南企业家创业经历)、15辑(文物专辑、16辑(刘绍宽专辑)、17辑(畲族回族专辑)、18辑(苍南碑志专辑)、19辑(矾矿专辑)、20辑(抗倭名城———金乡、蒲城专辑)、21辑(苍南畲族源流与分布)、22辑(苍南风土专辑)、23辑(交通专辑)、24辑(钱库专辑)。24辑文史资料计250万字。这些史料以亲历、亲闻、亲见为特色,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族、交通、民俗、华侨等方面。《苍南文史资料精选》是从已往征编的稿件中精选出37篇,计23万字,汇编而成。内容分为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人物传略、文物风土等五类。
  该书在编辑过程中,确定入选基本原则:一是专辑不选。二是已被全国、省、市政协文史资料选用的不选。三是人物传略按生不立传原则,健在的不选。四是政协苍南县第八届(本届)文史委出版的文史资料不选。然后在文史委员、文史联络员对文史资料的篇目进行选择的基础上,“博采众议”最后确定入选篇目。
  县政协文史委有关负责人对笔者说,苍南县政协文史委工作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和好评。这次文史委对政协历届来的文史资料进行精选汇编出版,是本届县政协“五年出书计划”的一个课题,也是政协文史委工作的回顾和总结。他说,苍南人才荟萃,史料浩瀚,亟待征集与发掘。殷切希望全县各界人士积极搜集撰写史料,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开红台”仪式

  杨仁育

  开台仪式是我国汉民族庙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地方非常重视,还邀请僧众诵经做佛事。浙江各地民间对新建戏台或旧台重建,或重修建。在演出之前俗称“开红台”,必须举行“开台”仪式。含有祈禳逐疫、驱邪破煞之意。开台前由首事备三牲祭品及活雄鸡一只,然后选定时辰开台。开台时由演员五人分别扮演小鬼在台上争食,是谓“五鬼”。此时一声锣响,上来“哼哈”二将,将“五鬼”赶下戏台。穿过观众席,一直赶至村外。“五鬼”必须就地换妆,并在村外鸣炮三声,然后才能回到庙中。“哼哈”二将把“五鬼”赶下台后,即上值日功曹宣读祭文,读毕将祭文火化。复由首事、庙祝、掌班三人上台,一捧“老王盔”;一捧“耳不闻”;一捧米斗,上插尖刀一把,刀口裹以布。台口柱上事先倒写一“刀”字。三人拈香点烛跪拜祝祷,唱一段《祭神咒》,唱毕杀鸡取血,将血抹在“刀”字上及台口四周,事毕三人同时退场。此时锣鼓声响,四校尉、关平、周仓引关公上场,关公唱[点绛唇]后上高台,复念宾白,大意为:“今有××地方新建戏台,酬神娱众,共庆升平,四方恶鬼必须远避,胆敢违抗者,青龙刀下取尔性命!”念毕,关公提刀顿足亮相三次,舞刀摆四角,舞毕又念“四方恶鬼都被某驱赶远避,不敢再来,待我回转天庭去者!”在唢呐牌子中,四校尉、关公等三人同下,“开台”就此结束。
  庙会结束,必须“洗台”,又名“扫台”。洗台时只戴上面具的关公,手执青龙偃月刀,扫荡舞台四周,然后鸣放鞭炮,表示庙会到此完满结束。


舥艚大魁河

  张立福

  日前,在《苍南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看到舥艚镇整治大魁河的报导,我十分高兴。大魁河在舥艚港口,古代亦称大魁江。元代《平阳州水门记》说:“建水门于魁江之上。”大魁河汇集江南垟数十条大小河流入海,河面宽广约百米上下,是我县第一大河。如遇大风大雨,水急浪大汹涌澎湃,河面十分壮观。
  舥艚在外海和内河的交界处。大魁河是江南垟沿海渔船进出海的咽喉和外海内河交通运输的枢纽。大魁河风光秀丽。东北角有千年古迹阴均徒门。大魁河东面高大巍峨的阴均山伸入大海,沿海和山上景点众多。大魁河南岸,广茂的田野中是一排排农舍和一个个村庄,一片田园风光。大魁河的西段,原有一座古老的东魁大桥。清代平阳知县《徐恕重建东魁桥记》说:“桥长四十余丈,为间者以三十计,上铺石板支以栈厥。坚固平稳,蜿蜒水上,洵如长虹卧波。而行其中者飘飘然,有凭虚凌空之致焉。”如今,这“凭虚凌空”的长桥,两边有了石栏杆行在其中不会有飘飘然的感觉了。而且,在长桥之西又新建了现代的钢筋水泥公路大桥。大魁河北岸居民密集,街道纵横是舥艚镇的闹市区。大魁河四周桥岸相连,当中形成了一个长一公里多,宽百米上下的水域,好象一个整体的湖面。过去舥艚就有“青蛙咯咯叫,舥艚就像小杭州”的民谚。以前每年清明季节的舥艚,春季渔业旺发。流季,流连,大网,涨水等各类近外海渔业开始,舥艚埠忙忙碌碌。这四周相连如湖的大魁河上,“两头飞”、“荷花载”、摇鱼船及内河小船飞快地来来往往,河岸边被激起层层浪花。阴均埭上,陡门头背一排排桅杆上整齐地扬起一张张刚洗涤过的渔网,随风荡漾,显现着一番渔村景色。掌灯时分,周围河岸上来往的人们提着一盏盏桅灯,灯笼来回移动和大埠头渔行里,商店中那雪亮的煤气灯相映交错,把大魁河面映衬得像西子湖畔一样美丽。此景与附近田野中的青蛙狂叫声,形成了“青蛙咯咯叫,舥艚就像小杭州”的动人画面。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这在大海、大山、村庄原野和集镇怀抱之中的大魁河,它永远是舥艚的地标和亮丽的景观。
  今天舥艚的建设名扬全县。国家一级渔港,东塘
围垦工程和温州临港工业区建设,大型苍南电厂建设正在东海之滨阴均山下热火朝天的展开。在这舥艚大展宏图之际,舥艚镇党委、政府发布了整治大魁河的举措,决心在大魁河四周河岸上栽树种花,开辟人们观光和休闲场所。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舥艚人民世世代代的愿望“舥艚就像小杭州”的梦想,将会在我们这一代变为现实。


金乡片区若干地名来历

  苍史

  金乡(镇) 民国《志》有金舟乡,为古称,简化为金乡,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倭于此筑卫城,定名金乡卫,清康熙九年(1670)废卫为镇,民间年间称金乡镇,又简称金镇。
  仙泥船(村) 传说原名谢家湾,为谢氏世居,后因参加龙舟竞渡,船破,水漏,即以泥土塞补,终于获胜回归。遂疑为神仙所助,故以“仙泥船”为村名。属新城。
  夏八美(村) 原名瀛浦里,以其地为冲积平原,古称“小瀛洲”,故名。清乾隆间,其地有名夏八美者。遂以人名为地名。俗传其地昔有夏氏美女被选入宫为妃,居第八位,或说当地曾出过八个美女,故名。都荒诞不经。(夏八美墓在小渔附近磨石岗,墓道建筑考究,有墓碑曰“皇清八美号度月夏墓”。同葬者有生母汤氏、养母项氏,系其子志仪,志侯于乾隆庚子年所立。)属郊外。
  林家洞(村) 明嘉靖间(1522—1565),林氏因避乱由闽南迁来时,于海上遇风,因泊于岛畔而脱险,见石洞中供有海神三七太尉(原名林三益,瑞安人),遂疑为海神所助,聚村时,即以其洞为名以留念。属郊外。
  舥艚(镇) 宋《元丰九城志》作“木琶槽镇”,为军制单位,后废。其处与琵琶山(岛)隔海相望,相传古时筑有槽形水道,注水入海,故名之为“琶槽”,讹为“木琶槽”,后又以其处为舟户艚(渔船名)停泊之所,遂改“槽”为“艚”,又改“琶”为“舥”。遂为“舥艚”,原义已隐晦,“舥”字系俗字,字书未载。舥艚原为乡所在地,八四年建镇。
  石砰 地临东海,澳口滩头尽是鹅卵石,每逢涨潮时,卵石相撞,砰然有声,故名石砰。
  倒桥(村) 相传其地原有二石桥:一名正坤,一名斗桥,因年久失修,斗桥坍倒,群众遂改称“斗桥”为“倒桥”,并用作村名。属湖里。
  大渔、小渔(村) 大渔、小渔二村,乾隆《志》合称渔墅,明洪武年间(1368—1398)设大渔墅寨以抗倭,属金乡卫,后分二村,一简化为大渔,一分称小渔。
  大岙、小岙(村) 乾隆《志》作大屿、小屿。今作大岙、小岙,较通俗易写。(按:屿,为岛屿;岙:为山坳近水之处。)属大渔。
  炎亭 乾隆、民国两《志》都作“盐亭”,五代时已有此名,吴越王钱俶曾于此设所征收盐税,其西沙陡门旁,尚有盐坛遗址,方言讹变为炎亭。


宋家港三石碑

  杨乃琦

  钱库宋家港清净庵有三块清乾隆、嘉庆时的路、桥碑。分别为《路碑》《永垂不朽》《砥柱桥碑》。
  《路碑》:阔82公分,高1.6米,连底座1.86米,建于大清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花月(即1806距今203年)碑文:重筑宋家港至黄库小桥头大路几乐助者姓名勒左。发扬主夏口庠生吴乃皋,弟增广生员乃伊,银捌拾两。(余略)查吴乃皋,吴乃伊均夏口吴荣烈子,吴乃皋(1769-1814)字淡而,诸生,从陈培文学诗。著有《涂鸦诗学》二卷。吴乃伊(1775-1844)、字莘夫,吴乃皋弟。历署西安教谕、定海、云和训导。著有《屏石山房吟稿》、《雕虫诗草》若干卷。
  《永垂不朽》碑:阔83公分,高1.52米,连底座1.9米,建于乾隆伍年(1740年)桂月,距今269年。是记载重修宋家港大桥的芳名録,其内容隐约可见:……所以唐宋继明原有古筑石桥便民有……。
  《砥柱桥碑》濶85公分,高1.62米,连底座1.96米。建于嘉庆七年(1802)岁次壬戌菊月。距今207年。碑铭隐约可见:……年深月久,柱断石穿,但见洪波障岸,过客咨嗟,巨浪横生,行人心怖……乘马登车,咸称平安……。
  以上碑铭,如能拓片,内容可辨。该三碑,质地青石,基座普通黄色花岗岩石。碑铭文字通顺,字迹娟秀,必出自文人之手。“三石碑”对研究宋家港大桥变迁及江南垟路桥交通史实,具有重要意义,应妥加保护。

 


炒茶       黄孝仕/摄
 


点击进入专题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