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发现了一个新名词:乡村解构 女诗人紫墟 阅读手记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等
我发现了一个新名词:乡村解构
杨德听
综合近年来读书心得,尤其是苏力先生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王晓毅先生的《村庄的建构与解构》、贺雪峰先生的《私人生活与乡村治理研究的深化》、耿国阶先生的《人治的黄昏和法治的朝阳》诸文章,总结现实中乡村治理、基层工作的思考,得出了“乡村解构”一词。
最近,在撰写一篇论文时,不成熟地提出了这个观点,并以此为背景,探索了一些乡村治理的局部问题。
因为时间仓促,加上自己偏居一隅,很难说这个观点就能够成立。但是,一直以来,想对“我的理想乡村”写些东西,是我心中的夙愿。愿以此论证为开始吧。还请方家指正。
以下是论文中的片段,也构成了简单的论断:
本文所说的乡村解构,是指随着村民自治、农业税取消、机构改革等工作的推进,乡村治理结构面临新的背景和挑战。由于乡村治理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被打破,现实中的乡村治理结构,既难以满足各级政府法定社会管理的要求,也难以构建乡村农民群众的和谐秩序,从而导致包括人口计生管理在内的各项社会管理的“政府失灵”和“村庄解构”。因此,必须要求通过加强各项法制建设,提高法治水平,才能充分有效地解决乡村解构带来的问题,从而在农村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笔者认为,当前乡村解构的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根据有关学者研究,以职业分类为基础,根据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不同资源的占有标准,可以将农民分为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乡村管理者阶层、农村知识分子阶层。这些农村社会阶层的形成,直接导致了农村群众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分化,导致了乡村治理客体的复杂化。
二是农民的流动性日益增强:进入新时期以来,农民逐步摆脱户籍、土地的束缚,开始自主流动。中西部大量的农民工涌入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因素的激励,传统种植业的效益低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欠发达山区的群众也大量离开本乡本土,进入城镇经商务工,这些流动主体又大都为年富力强、教育程度较高、家庭底子较好的人口,而且,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村民对村庄的依赖,直接导致了流出地乡村管理和村民自治难度的加大。
三是农民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在笔者所在的浙南沿海的山区农村,由于早期民营化观念的深入,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随着农民税费的减免,村庄公益事业绝大多数依赖政府的财政补助。长期以来,广大农民群众的公益观念走向淡薄,从而带来法制观念的扭曲,主要表现为法定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如学者阎云祥所提出的“无公德个人”:“建国以来,中国农民的个人主义权利一直在不断地增长中,但是,与个人权利增长不相称的是农民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意识并非增加,反而大大地减少,从而出现了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的个人主义”。
四是农村中国家力量的削弱:经历多次的机构改革后,大部分权力执法机关逐步实现垂直管理,实现以许可和惩处违法为指向的精简管辖原则,大量的民情反馈、社会服务、群众动员、法律普及和纠纷调解任务分解给基层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而与此同时,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功能逐步淡化,事权和财权分解,介入和管理乡村社会的能力也日益萎缩;选举产生的村级组织徘徊在乡镇和村民之间,更没有能力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因此,乡村治理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授权,更大程度上加速了国家力量在农村的削弱。
女诗人紫墟
黄崇森
《三八颂》是一本小32开的诗集,封面上有一幅木刻画,一个身体前倾的年轻女子手里在拿着盾和矛,盾上写“三八”两字,而在盾的下方有几只飞翔的和平鸽。
这本书1947年三八节前夕在上海出版,没有出版社。想来作者大概和现在的文学青年一样,写着写着,想出书但找不到出版社,干脆自己出钱印了一本。不过这本小诗集的序言是当时的大名人郭沫若写的,他说:“我很喜欢这些朴素的情感和朴素的音调,真可以说是‘没有装腔作势的含羞带愧’。”
这本诗集的作者紫墟,一个我从来没有听的名字。我只能通过书名和诗,断定她可能是个女的。后来在两大册新文学书目中找这个名字,但关于她的相关情况,在我看过的五本新诗史中,及其在网络上都找不到任何资料。
一直到我买到学林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的《紫墟诗茧》,总算拉开了这道神秘的面纱。
在诗集自序《前言搭后语》中,她说自己本名宋元,1917年春节出生于湖南湘阴县郊一个清贫的小知识分子家庭,是独养女儿,幼年时常听当村塾教师的父亲日夜捧着《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念念哼哼,写写吟吟。耳濡目染下,渐渐地也来顺口溜上五言四句,算是做起诗来,得到大人们一点夸许,沾沾自喜,也就爱上了诗。
稍稍长大后,她遇到一个表姑,是秋瑾烈士的孙女,常向她讲述秋瑾的佚事,传诵遗作,她在一旁听着,看着妈妈和姑妈姨姨的激动,也受到感染,尤其是正如其人的的革命诗词,虽不能全懂,却打心里倾倒之极。常央求表姑给她抄下,又悄悄效法,除了绝句之外,还凑凑律诗抒怀、言志。
后来她随父母到武昌上中学,一次在学校图书馆偶尔翻到冰心的诗集《繁星》,很觉新鲜地看了看,欣喜若狂,竟不能放手。借阅下来,在课内课外不断地读着。用她自己的说法是“在心灵上盎然展开一片崭新的诗歌天地,第一次认识到这种形式的新诗,幽隽动人,深蕴慧哲”。于是立刻丢开旧体,摸仿做起新诗来,在自己的作文簿、日记本上写下一小段一小段的长短句,后加总题《细语》,又用笔名“梓墟”向《武汉日报》投了一稿,陆续在副刊《鹦鹉洲》登出。不过这些诗作因作者不谙保存,现在已无从寻找了。
而出版的《三八颂》公开发行不到一个月,就遭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查禁,除了作者的一些友好外,在当时读到这本诗集的人就很少。在《三八颂》这本诗集中,女诗人展现的形象是一个热烈追求爱、自由、真理和妇女解放的都市女性,在《女儿经》中她这样写道:
翻开了这一本书———这一篇女人的历史。
数不清的日子像串朝珠,挂在老祖母的胸前。
那是一串串,
腐败的光荣,
封建的绳,
捆绑着女人的链子。
这首诗较长,也挺有气势,但也比较直白。我还是觉得她的一些小诗写得较好,如《我的欢乐》、《昨天》和《远游的梦》,另一首只八行的《竹马》也挺有味道———
竹马得得得地奔跑。
马蹄响醒童年的旧梦。
跳起看马的雄姿。
那鞍子上还挂着熟悉的英勇。
青梅树下成群。
也有过多少不倦的驰骋啊!
再跨上这一支翠绿的短竿吧!
但竹马只认识孩子的道路。
1949年9月她又以“紫圩”的笔名出版了诗集《誓言》(上海铁犁出版社),1950年又仍以紫墟为名出版了诗集《一场喜事》(上海正风出版社),然后她在诗坛上销声匿迹了。只知道她后来从事电影戏剧工作,晚年居住在南京。
但从《紫墟诗茧》收录的诗中,她在1950年后还不时写了一些诗,也有一些旧体诗,不过和当时的绝大多数诗人一样,她也加入了政治的大合唱,和现在的一些“老干部体”诗歌差不多。在紫墟的那一代人中,她并不是一个突出的诗人,但她写作的后半程同样是那个时代一个典型的缩影———个人对时代的疑问、责难和抗争已完全让位于集体的“无心无肺”的狂欢和歌颂。而无视时代不仅仅在进步,有时候也会在大退步的事实。
也许一个单独的个人确实无法对抗时代的“庞然大然”,但我们也许能做到退守内心的良知和人类的基本信念,用真实来消解时代的虚假和欺骗。
阅读手记
吴合众
读《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我一直比较后悔开始准备通读李泽厚的书时间太迟了。如今看书,很多时候是看了后头就忘了前言,对整本书的全局把握乃至理解并不透彻,除非跟考试时代一样,做笔记。然而,这种读书的刻苦我又早丧失了。所以只能读多少是多少了。这本《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涉及儒家为多,间或有道法兵诸家思想。毕竟儒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最为巨大的。其中宋明理学经世观念的一些随笔,基本厘清了我对这一块思想的芜杂体会,或者对全书的通读,基本上给了我一个思想发展的脉络,让我不至于在其间晕头转向。当然要细致了解还是要阅读原著,但有个提纲挈领的理解总是好的。
读《诗化哲学(重订本)》
德国哲学一直是西方哲学的最主要部分,这样说大概没人反对,想想那些光辉的名字:康德、尼采、叔本华、黑格尔、狄尔泰、海德格尔、马克思……要拉可以拉得足够长,每一个都是让人高山仰止。作为一本介绍德国浪漫哲学的读本,刘小枫的《诗化哲学》的切入点在诗的本体论上,人生的诗意解答,诗意的栖息等等,可以说用这么一条线串起了德国古典哲学现代哲学的脉络,涉及的哲学家从荷尔德林、康德、席勒、费希特始,然后施勒格尔、谢林、叔本华、尼采,然后生命哲学(狄尔泰),新浪漫诗群(里尔克),然后海德格尔、马尔库塞(新马克思主义),囊括得可谓干净。让人对德国先哲反对工业社会,“渴望人向诗性生成,人生向诗境生成”的努力有个比较明晰的了解。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我读懂了哲学家的那些思想,相反,很多时候我读着读着就被那些绕来绕去的思想给绕睡着了,所以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依旧只有这么个大概感觉。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之谓乎?
读《苍南县文史资料二十三辑》
这一辑是一个汇编本,将第一辑至今的一些好的意义重大的稿子重新编辑。是未付印的书稿,因为叫我校对,便先睹为快了。对我这一辈入此门没几年的人而言,这个意义是很大的,因为以前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次重头翻一遍,基本上也就看不到。而且新近几年,因为文史资料挖掘得差不多了,我基本也就没怎么接触过意义重大的资料。本辑的政治军事,文物风土和文化教育部分让我收获良多,突然间发现原来脚下的这块土地曾经如此热火朝天过,身边的一些平常巷陌竟然也是出人多矣,那种感觉就不是读历史课本所能得到的了。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佚名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就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

星巴克拯救了我的生命
作者:(美国)(Michael Gates Gill)迈克尔·盖茨·吉尔德
译 者:诸颖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
内容简介:
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美国人,从小养尊处优,毕业于名门耶鲁,踏入社会后享受着特权阶层的种种庇护,坐上了美国最大广告公司副总裁的宝座。他出入于名流荟萃、佳媛云集的豪宴,游刃在权力和财富的巅峰……。但是,在他生命中的某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构筑的人生堡垒轰然倒塌:事业破产、家庭生活崩溃……。 最后,为了生存,他在命运的一次偶然安排下,进入了星巴克连锁店,开始了从最底层的清洁工做起的一段艰辛历程……


